澎湖銅山館賀柱占人行道2個月 市公所會勘限3天內改善

馬公市銅山館在人行道設立賀柱,影響行人通行。(許逸民攝)

主祀關聖帝和媽祖的澎湖馬公市銅山館,將在10月辦建醮大典,還有武林大會。近日,銅山館再度在仁愛路、民族路兩旁立起成排的賀柱妨害行人通行外,連一支寫着澎湖縣長陳光復的賀柱旁邊,剩下的空間輪椅都過不去,引發民衆投稿臉書「澎湖交通觀察日誌」。

最後,寫有「澎湖縣縣長陳光復」的賀柱布條被廟方先行取下,今(17)日上午還經路權機關馬公市公所、馬公警分局等機關會勘後,市公所認定這些賀柱確有妨害行人通行之虞,要求銅山館必須在3天內改善,至少要在人行道留下90公分空間,而且在外移時,不得佔用道路,只能外移至道路邊水溝蓋的地方。

臉書「澎湖交通觀察日誌」是日前接受網友投稿,質疑銅山館周邊這些人行道上立柱是否有申請路權?沒有的話不用管嗎?有的話這是誰批准的?擺成這樣留這一點縫隙輪椅都過不去,這是要給狗走的?權責機關還在睡?

「澎湖交通觀察日誌」也指出,每年銅山館的廣告賀柱都一定會插在會影響交通的地方,整個賀柱立在人行道上,行人的空間幾乎沒了,因此要大家看看在澎湖最後會是「資本」還是「人本」的勝利!

銅山館今年爲了建醮入火大典,向馬公市公所申請在仁愛路與民族路的兩側人行道,設置各方信衆捐獻的賀柱。申請取得的路權時間,從9月8日至11月3日,時間幾乎長達兩個月。

有民衆質疑這些賀柱佔用人行道之後,馬公市公所主秘、馬公警分局長及承辦人員,今天上午會同銅山館主委等人到場勘查。雖然廟方主委拿着捲尺丈量賀柱留下的人行空間,認爲並沒有完全排除行人通行。不過,警方及公所人員認爲這些賀柱設在人行道上是事實,因此希望至少留有90公分空間。

根據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記載,俗稱銅山館的「銅山武聖殿」座落於復興里民族路上(澎湖氣象站北邊),主祀關聖帝和媽祖,本來是清朝中葉由銅山(東山)營的澎湖戍兵集資所建的「媽祖館」,而銅山館則位在總鎮署的西南側(今仁愛陰陽堂今貌路與中正路交叉口)。明治30年(1897),銅山館被日本人佔用做爲郵便局(後來又改爲馬公街役場),當時的信徒就將館中的神像遷到也是銅山人所建的媽祖館(即銅山武聖殿今址)。

戰後,銅山館正式和媽祖館合併,並且在民國37年(1948)擴建,改稱爲銅山武聖殿。至於媽祖館,則因爲跟銅山館合併,而逐漸被人所淡忘。根據耆老的敘述,媽祖館的所有人在清代就已經離開澎湖,並在離開澎湖之前將媽祖館和廟產都交給銅山館管理,因此銅山館被日本人佔用時,銅山館的主神才移到媽祖館去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