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潮間帶驚見黑珍珠 民衆料理紅蚵發現0.6公分小黑寶

澎湖顏姓民衆18日潮間帶撿拾紅蚵,意外發現裡頭有0.6公分大小的黑珍珠。(民衆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澎湖一位顏姓民衆日前赴馬公前寮潮間帶耙蚌,結果回家處理料理時,意外在1顆紅蚵的肉上,發現1顆0.6公分黑珍珠,深覺幸運。不過,珍珠業者說,這種珍珠算是大海的禮物,是可以留下來當紀念,但因爲他偏小顆所以價值性較低。

希望天地珊瑚珍珠有限公司負責人呂恆旭,以黑蝶貝養殖珍珠。(希望天地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希望天地珊瑚珍珠有限公司負責人呂恆旭說,在澎湖見過很多次這種珍珠了,且尺寸都比較偏小,反而一般養殖的珍珠都比這種野生的珍珠大很多,所以店裡面的珍珠每一顆都比這個大。

根據維基百科,珍珠主要是一些瓣鰓綱軟體動物的產物,這些動物特定的上皮細胞會分泌碳酸鈣,主要是由貝殼硬蛋白粘合在一起的文石和方解石,這種混合被稱爲珍珠母。成因主要是套膜或甲殼的受傷,這時珍珠會作爲傷口縫合分泌到傷口處。而人工珍珠注入的是由一層外來上皮包繞的真珠質核。這些動物分泌的珍珠形成有數月到數年不等。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就表示,澎湖養殖珍珠以黑蝶貝爲主,但只要是蚌或蠔的貝殼內跑入了小礫石,牠們爲了保護自己,分泌出碳酸鈣來層層物質包覆外來物,因此都有機會形成了晶瑩又圓潤的珍珠。

這道理就像人類體內結石一樣,向前陣子也有椰子螺被發現內有珍珠,都是因異物跑到體內,才分泌出珍珠質層層包覆而形成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