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 保護產卵丁香魚 提前4/20起禁捕
佔有國內99%以上丁香魚市場的澎湖縣將今年丁香魚採捕禁漁期提早並延長,禁漁期爲4月20日起至6月1日止,同時劃設自主管理禁漁區。(許逸民攝)
澎湖縣政府基於保護丁香魚產卵母魚,在與相關研究單位和機關、產銷班漁民等共同協商後,採納漁民提議試辦自主延長禁漁期,藉此讓丁香魚有更爲充足的生長空間,公告今年度丁香魚採捕禁漁期提早從4月20日起至6月1日止,同時畫設自主管理禁漁區,籲請從事燈火作業的棒受網、焚寄網漁船避免進入該海域作業,提供魚羣安定的生息環境。
俗稱「丁香魚」的日本銀帶鯡,是臺灣重要的經濟性食用魚,其中澎湖就佔國內99%以上市場。丁香魚每年約4月底洄游至澎湖北海一帶產卵,由於長年過度捕撈,因此早在24年前,就公告每年5月1日至6月1日爲丁香魚採補禁漁期,保護母魚產卵及幼魚成長。
但多年來,丁香魚產量每下愈況,全盛時期曾超過80艘的作業漁船,如今剩不到10艘漁船仍在澎湖北海海域捕撈丁香魚。因此,澎湖縣政府委託水產試驗所深入研究澎湖丁香魚產卵期高峰與熱區,2022年6月底首度在白沙鄉赤崁海域以影像記錄到丁香魚的產卵行爲,今年更是在各單位商討過後,決定首度拉長11天採捕禁漁期,並劃設自主管理禁漁區。
澎縣府表示,漁民的自主漁業管理機制,爲友善漁業與海洋環境保護的具體展現,也呼籲漁友共同響應此次延長禁漁期的措施,爲澎湖珍貴的漁業資源貢獻力量,支持產業永續經營。
澎湖縣農漁局指出,澎湖丁香魚產業雖面臨漁民高齡化、營運成本上升,又因爲漁場多具有暗礁且漁撈技術需多年累積,入行門檻高導致產業有後繼無人的現象,但澎湖丁香魚源自純淨海域的優良品質,且具備補鈣、健腦、護心血管等營養價值,仍具備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