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強技能 崗位送上門
在積石山縣,一個個災後恢復重建集中安置點正成爲搬遷羣衆的幸福“新家”。如何讓羣衆真正“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成爲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民生課題。
在集中安置點,從零工驛站精準匹配崗位,到技能培訓提質賦能,再到“家門口”就業工廠落地生根……積石山縣不斷織密就業服務網,以“一攬子”幫扶措施助力安置點羣衆穩崗就業,打通搬遷羣衆增收致富的“最後一公里”。
零工驛站送服務 精準對接促就業
走進積石山縣朝陽社區,一排排嶄新的樓房整齊矗立,超市、幼兒園等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處處煥發着熱鬧與生機。
作爲積石山縣災後恢復重建集中安置點之一,這裡居住着來自全縣14個鄉鎮的968戶4175名搬遷羣衆。
社區黨羣服務中心內,零工驛站的工作人員正忙着登記用工信息、接聽諮詢電話,不時有居民前來詢問近期的招聘崗位……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翻開零工驛站服務檯賬和就業情況登記表,詳細記錄着每月的就業情況:
36歲的社區居民唐敏通過零工驛站推薦,於今年3月前往無錫的電子廠工作,目前工作穩定,月收入在5000元至7000元之間;
居民朱永紅選擇在縣城就近務工,每月收入3800元,兼顧了家庭與生計;
朝陽社區的住戶馬化亭,是社區零工驛站的就業專員。“我們主動對接企業、篩選優質崗位,逐戶走訪瞭解居民就業需求和困難,努力把‘人找崗’轉變爲‘崗找人’。”馬化亭說,目前社區共有勞動力1967人,通過零工驛站對接,已有1380人實現務工就業,務工地點主要是省外及縣內。
積石山縣圓夢社區成立於2024年7月,共安置羣衆2196戶10048人,其中勞動力5555人。社區設立了零工驛站並配備了就業專員,爲居民提供精準化就業服務。
“我做過裁縫,想找一份離家近的縫紉工作。”今年45歲的社區住戶雷才茂,來到零工驛站諮詢用工信息。瞭解情況後,就業專員韓雯耐心記錄其技能特長,並告知一旦有匹配崗位將第一時間聯繫她。
圓夢社區就業專員介紹,截至目前,零工驛站已通過組織輸轉、能人帶動和自主擇業等方式,推動3023名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均月收入約4500元。針對無法外出的勞動力,零工驛站通過招聘會、“積石招聘”小程序、直播帶崗及上門推薦等方式,幫助755人在本地餐飲、超市、建築及公益性崗位實現就近就業,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
今年以來,在省人社廳制定的《地震災後恢復重建2025年人社幫扶工作方案》指導下,積石山縣已成功打造“1+16”(1個零工市場,16個零工驛站)就業服務體系,重點幫助集中安置點羣衆穩崗就業、增加收入。積石山縣零工市場工作人員深入企業走訪、開展社區調研,精準掌握家政、物流配送等靈活用工需求,整合收集縣內外優質崗位資源,進一步幫助羣衆拓寬就業渠道。同時,打破傳統招聘時間限制,創新推出“夜間經濟+就業服務”模式,在縣城大禹廣場不定期舉辦“零工夜市”,結合直播帶崗活動,實現崗位對接與政策宣傳“雙推進”。目前,已幫助9981名有就業意願的羣衆實現就業。
技能培訓上門來 一技之長助增收
“培訓班什麼時候開課?”“有啥報名要求?零基礎能參加嗎?”在圓夢社區黨羣服務中心,前來諮詢技能培訓的羣衆絡繹不絕。
“學門手藝好掙錢。”48歲的許月和38歲的安海霞賦閒在家,聽聞社區要組織免費培訓,便有了“學一技之長”的想法,她們結伴前來報名參加家政服務培訓。
在社區實操教室內,由積石山縣人社局主辦的中式麪點師職業技能培訓班正在火熱進行。學員們分組練習和麪、揉麪、醒面……在專業教師指導下,一盤盤香氣四溢的烤花捲新鮮出爐,老師逐一點評,學員們互相交流心得。
“培訓共13天,全程免費,每天還有30元培訓補貼。”居民馬哈給說,她目前已經掌握了洋芋包、香蔥餅和花捲等多種麪點製作技藝,計劃結業後應聘麪點師崗位,靠手藝增加收入。
從外地回到家鄉的馬曉豔熱愛烘焙,她打算學成後在本地開一家小型烘焙店。
“羣衆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學習熱情高漲。”臨夏惠民培訓職業學校外訓經理金鑫亮介紹,每期培訓均配備具備專業資質的理論、實操教師,並根據羣衆反饋動態調整課程內容。未來還將開設西式麪點、育嬰護理等新課程,滿足羣衆多樣化需求。
爲提升搬遷羣衆就業競爭力,積石山縣人社局嚴格篩選優質培訓機構,構建“培訓機構+勞務中介+就業企業”一體化培訓就業體系,在圓夢社區陸續開展了中式麪點、中式烹調、家政服務和手工編織等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已完成培訓140人,其中,61人已在臨夏市多家餐飲企業就業,月均工資4000元左右;正在培訓的96人,待培訓結束後,將通過崗位推介、校企聯動等方式推薦就業40人以上。”積石山縣人社局副局長馬自成說。
此外,當地還結合市場就業需求和勞動者培訓意願,在重點務工行業開展“訂單式”“嵌入式”職業技能培訓。今年以來,全縣已完成鋼筋工、農藝工等13個工種培訓,共68個班2959人,有效促進了羣衆穩崗就業。
就業工廠進社區 “圓夢”就在家門口
走進甘肅興合製衣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縫紉機“噠噠”聲此起彼伏,工人們正在趕製訂單。建在家門口的就業工廠,讓圓夢社區的搬遷羣衆實現了“樓上安居、樓下就業”的美好生活。
興合製衣是積石山縣依託東西部協作機制,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一家企業。爲破解集中安置點羣衆就近就業難題,積石山縣人社部門主動作爲,探索出“就業工廠進社區+一站式就業服務”模式,積極動員協調興合製衣企業負責人,推動企業於今年3月將廠區整體搬遷至圓夢社區。搬遷後,企業完成提檔升級,建成集生產、辦公和倉儲於一體的現代化廠區,佔地面積達3000平方米,主要生產出口日本的雨衣及本地學校校服,可吸納安置點150餘名勞動力實現就業。
“我們爲零基礎學員提供免費培訓,培訓期間每天發放30元補助,結業後直接上崗。”甘肅興合製衣有限公司總經理陝成才介紹,目前二期培訓已啓動,共有30多人報名參加。
53歲的安臘月和46歲的楊秀蓮是首批培訓合格並順利上崗的員工。“剛開始保底工資2100元,3個月後實行計件工資,多勞多得。”她們表示,在家門口既能上班掙錢又能照顧老人孩子,心裡很踏實。
除了就業工廠,社區還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目前圓夢社區共安置118名鄉村公益性崗位人員。
走在圓夢社區,身穿藍馬甲的保潔員正在清掃路面。
今年4月,54歲的趙天平通過公益性崗位政策成爲一名社區保潔員,每月獲得500元補貼。“年紀大了不能外出打工,這份工作補貼家用的同時還能鍛鍊身體。”趙天平說。
爲規範管理搬遷至13個集中安置點的公益性崗位人員,積石山縣人社部門還專門制定了相關辦法,搬遷羣衆的公益性崗位統一由安置點管理使用,崗位涵蓋保潔員、綠化員、愛心理髮員、公益設施管理員和治安協管員等,切實保障了困難羣體的基本生活與就業權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永萍)
李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