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最後一次感受花香的機會——拾米豐瓶 寶妮

「做花的時候,總想着這束花會落在哪裡,被誰接住。」從前以爲花藝是手藝,後來明白它在創造的是一種陪伴方式,替別人也替自己尋找安放情感的位所。同時我認爲花草不應該是遙不可及的存在,更喜歡用在地素材,市場裡的蔬果,舊器皿,讓花藝回到生活裡最自然的位置。

竹北是拾米的起點,有些客人從第一年就一路見證品牌搬家、拓展,竹北的房市與發展也逐年成長。三年前拾米落腳臺北後,感受到臺北的節奏更快,需求明確、精品導向,對交付時間與整體呈現有着高度要求。這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是「準確的美」, 不只是花得開得漂亮,更要在最對的時機,以最適合的形式,走進某個人的生活裡。在竹北,我學會如何慢慢地、細細地陪伴;在臺北,我練習把美感變得俐落且有力。

曾經有段時間,喜歡花、喜歡創作的那份熱情,開始被營運壓力與現實耗損,有一陣子甚至懷疑自我漸漸離開了花藝本身,在大量的提案製作、報價覈算、庫存與人事問題中來回奔波,身分逐漸傾向經營者。但也正是在疲憊的縫隙裡,我重新認識了「選擇」這件事——選擇不過度擴張、不追逐外在聲量,而是回到創作的初心,回到「爲什麼要綁這束花」的起點。

去年春天收到一件委託,有位護理師想爲自己照顧的女孩訂花。「她很喜歡妳們家的花,但她生了一場好不了的病,恐怕撐不到今年生日,所以想要提早幫她慶生。」我記得,她是拾米系列課程的學生,每週五都會從臺北搭車來新竹上課。那封信像是一道細縫,突然把我拉進一個沒準備好的離別現場。

收到委託的隔日凌晨,官網跳出訂單——女孩訂了兩束花,一束爲自己的告別派對準備,一束爲媽媽的母親節提前準備。她將這兩束花放在人生最後的待辦清單上,用僅有的力氣爲摯愛的人、也與自己好好道別。

女孩離開了。護理師傳來那天派對的照片,她坐在病牀上,手裡抱着花,和媽媽一起笑得燦爛。那是她在人生最後的時光裡,用盡力氣記住生活美好的模樣。對她而言,那是最後一次感受花香的機會,是在病牀上與美好連結的方式,也是希望讓媽媽能擁有不那麼悲傷的紀念。

那次經歷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當我們習慣爲節日設計、爲活動佈置,太容易忘了花的本質其實是陪伴,是在最孤單、最不安、最需要被理解的時候,仍有花草靜靜地留在身旁。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也許可以用一束花,好好地記住那些還活着的、還能感受的、還值得珍惜的每一刻。謝謝花草,讓我們相遇。也謝謝那束花,讓我們在最後能好好地說一聲再見。

拾米豐瓶|臺北——由寶妮與菲兩姐妹創立的花藝品牌,2015年從新竹出發,2022年落腳臺北。相信花能代替語言,在無聲中傳遞情緒與心意。擅長以花描繪日常的細節與情緒,長期關注環境友善與在地創作,希望讓花不只是美的象徵,而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圖片提供:拾米豐瓶

◎責任編輯:林亞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