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回收料 綠色轉型新動能
依環保署統計,臺灣一年消耗超過150萬噸塑膠製品,回收率雖高達5成,但仍有大量塑料因材質混雜或回收後缺乏市場價值,最終流向焚化或掩埋,PCR回收料正好提供解方,將使用過的寶特瓶、食品容器或日常用品回收後,經過清洗、分選、造粒等專業製程,轉化爲品質穩定的再生塑料,重新投入包裝、家電、汽車與紡織等產業。
國際趨勢更推動PCR加速普及,歐盟已規定2025年PET瓶至少要含有25%的PCR回收料,美國加州亦要求飲料瓶逐年提高PCR使用比例。這股政策驅動下,國際品牌如可口可樂、寶僑、耐吉等都陸續承諾提高再生塑料用量,帶動市場需求。臺灣業者也不落人後,例如回收寶特瓶可再製成高品質rPET(再生聚酯),廣泛應用於飲料瓶與紡織纖維,部分清潔用品與食品品牌已導入PCR包裝,讓消費者在日常消費中就能參與循環。專家指出,PCR應用不僅降低石化資源依賴,製程碳排量也比原生塑料減少近5成,是符合ESG要求的具體做法。
然而挑戰仍在於品質穩定與法規標準,食品級PCR塑料需通過嚴格安全驗證,臺灣目前正逐步建立相關規範,以鼓勵更多企業投入,同時如何建立完整回收體系、確保原料來源透明,也是未來PCR能否全面普及關鍵,PCR回收料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態度,它象徵着塑膠不再是環境包袱,而是透過再生設計轉化爲資源的契機,在全球減塑與淨零行動下,PCR將是引領檯灣邁向循環經濟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