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不是靠拍腦袋,而是拍Agent的“腦袋”
"查數的工具滿街是,敢提建議的AI軍師,只此一家。
讓我們來設想這樣一個場景:老闆拋出一個簡單問題:"爲什麼我們上週營收突然下滑?"
BI團隊火速行動,查報表、調數據、寫SQL,三天後拉出一份幾十頁的PPT,圖表密密麻麻,信息應有盡有——但沒人敢說一句"該怎麼做"。
這種熟悉的場景,曾在無數企業中反覆上演。數據看似無所不在,甚至連實習生都能用BI拖圖表、拉曲線,但面對真正需要決策的時刻,管理層往往還是靠"拍腦袋"——不是因爲他們不想用數據,而是根本沒人能把數據翻譯成建議,更沒人敢拍胸口說:"我們該做這個"。
這背後,其實是一種被誤解已久的"數據智能幻覺":
·事實≠洞察:有數據不等於知道原因
·圖表≠建議:展示不等於判斷
·問數≠決策:你會提問,但AI不會給答案
很多企業以爲自己在"數據驅動",實際上只是停留在"圖表驅動"的階段——查完了數,然後呢?
這就是爲什麼"Data Agent"在過去幾個月突然成爲行業焦點。它不是BI的升級包,不是ChatBI的換皮膚,而是企業走出數據迷霧、真正走向智能決策的戰略高地。
那麼,什麼是Data Agent ,它有哪些能力,該如何構建一個真正可用的Data Agent ?爲了回答這些問題,數據猿專訪了數勢科技CEO黎科峰博士,跟他討論Data Agent的發展思路
大多數企業,只完成了20%的數據分析工作?
近十年來,企業的"數據基礎設施"已經有了長足發展:從數據倉庫、可視化BI,到自助查詢,再到現在的ChatBI,數據獲取門檻似乎降到了歷史最低。但你如果走進真實的業務現場,會發現一個殘酷真相:80%的時間,數據工作都停留在"查出來",卻止步於"做什麼"。
這正是"僞數據驅動"的典型特徵:查得很快,但不知道怎麼用;圖表很好看,但沒人能拍板;有人負責提問,卻沒人負責回答"下一步怎麼辦"。
在數勢科技看來,這種"只做了20%"的數據建設,其實是因爲認知鏈條斷裂了。
爲了解構這一問題,數勢提出了"Data-Value金字塔"模型,把數據價值的釋放劃分爲四個層級:
1.Fact(事實):你查的數據準嗎?有沒有統一口徑?信得過嗎?
2.Analysis(分析):你查到的是現象,背後邏輯呢?是誰在分析、怎麼分析?
3.Insight(洞察):數據異常的根因是什麼?影響因子有哪些?
4.Decision(決策):你準備怎麼做?有沒有行動建議?
而現實是,大多數企業連第一層"Fact"都未完全邁過——各種口徑不一、權限混亂、語義不明,甚至連"查準數"都成了技術難題。即便少數企業搭建了完整的數據平臺,真正能走到Insight、Decision層的,更是鳳毛麟角。
於是就有了那個經典難題:"查完了數,然後呢?"
圖表很多,但建議沒有;報表很準,但方向模糊。
業務部門不懂分析,數據團隊不懂業務,兩個世界之間缺少橋樑。
在這個斷鏈的關鍵位置,Data Agent扮演的,不是工具角色,而是認知補全者的身份。
它不僅能幫你把事實查準,更能在業務語言下完成分析推理,最終給出行動建議。它不是BI的升級,而是從"認知鏈條的閉環"出發,重構了從問題提出到決策制定的整條路徑。
換句話說:如果說BI是數據的"顯示器",ChatBI是"查詢器",那麼Data Agent就是企業的"建議器"。
數據"準",不是終點,而是基礎能力
你信ChatBI查的數,還是老闆手工拉的表?這是許多企業在使用類ChatBI工具時真實的心理寫照。即便新一代AI看上去會"對話",但它輸出的數據往往讓人不敢信、不能用。
原因並不複雜:數據不準,是所有建議無效的前提。
從NL2SQL到NL2Semantic,是一個技術分水嶺。
目前,業界很多做ChatBI類產品的企業,採用的是NL2SQL技術路徑,也就是將自然語言問題轉成SQL語句去數據庫中執行。聽上去沒問題,實際上暗藏殺機:
·用戶說"上月銷售額",模型不懂這是自然月還是財務月;
·用戶問"活躍用戶",模型搞不清是登錄過一次,還是連續多天;
·即便SQL生成了,是否命中了權限?字段是否多義?邏輯是否複雜?
這些都屬於"語義錯亂"與"業務口徑混淆"的問題——你以爲你提了個問題,AI卻根本沒聽懂你的意圖。
這就導致了一個嚴重後果:數據結果表面上查出來了,但沒人敢採信。
爲什麼準,是"建議力"的前提?
在數勢科技看來,真正具備"建議力"的Agent,一定要從理解你說什麼→理解你想幹什麼這個路徑出發。於是他們放棄了傳統NL2SQL的路徑,轉向構建自己的NL2Semantic業務語義層。
這個語義層不是簡單的指標映射,而是一個多維的、組織語境化的"認知圖譜",它理解的不只是字段,更是業務上下文。
"語義層"這個詞,過去是數據工程師纔會談的東西,現在,它成了AI Agent能否落地的分水嶺。
Data Agent不是一個能"查出數據"的聊天工具,而是一個能"聽懂你話裡有話"的業務助理。它不僅識別你說了什麼,更能理解你在這個崗位上,這個時刻,提出這個問題,是想要什麼樣的回答。
數勢科技內部有一條"底線要求":問數必須100%準確,否則後續分析與建議都是幻覺。
這不是宣傳口號,而是技術路徑重構帶來的實際結果。據悉,他們在多個大型企業中,已經實現複雜問數任務的高準確率支持,做到了"可信的數據入口",爲後續的分析歸因、決策建議,打下了堅實的地基。
從模型能力到流程智能,是AI走向認知閉環的關鍵一步
查得出數據,不代表想得出結論,更不代表提得出建議。
這是大多數BI工具和ChatBI止步於"數據呈現"階段的根本原因——它們擅長展示,卻不會思考;能說結果,卻不會建議。
而Data Agent的躍遷,正是從一個"查數器"變成了"分析軍團"。不是一個AI在單打獨鬥,而是一組有分工、會協作的智能體,像分析師團隊一樣,思考業務問題、追溯根因、給出判斷。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數勢科技構建出Magic框架——一套類人類分析的Agent結構。
在數勢科技打造的Magic框架中,三個核心Agent分別承擔着分析鏈條上的關鍵角色:
·Planner(任務拆解官):像個精明的業務主管,能讀懂人類提出的問題,把一句模糊的提問拆解爲明確、結構化的子任務;
·Analyzer(數據歸因師):像個經驗老道的分析師,善於用對比、趨勢、異常分析找出"爲什麼",聚焦問題本質;
·Reporter(洞察輸出者):像個業務諮詢顧問,把分析結果整理成報告、歸納出可執行建議,輸出給管理者或一線團隊。
這不是把模型疊加起來拼性能指標,而是一次從模型集成到"流程型智能"的範式躍遷。關鍵點在於,每個Agent都不是在執行代碼,而是在完成類人類的"思考過程"。
那麼,在實際業務場景中,這套框架如何發揮效力呢?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案例。
某全國連鎖零售企業,某區域門店GMV突然下跌,總部負責人只說了一句話:"幫我看看怎麼回事。"
過去需要BI團隊出三輪報表,交叉比對、層層分析,少則一天、多則三天才有結論。而這次:
·Planner自動識別問題爲"GMV波動歸因"類任務,拆解出關鍵維度:時間、區域、商品、客單價等;
·Analyzer對比異常門店與整體平均、歷史同期,發現客流量未變但客單價下跌;
·進一步歸因發現促銷活動斷檔、爆品庫存預警未處理,成爲主要成因;
·Reporter總結問題原因,提出補充促銷策略、優化補貨頻次等建議,並生成一頁報告發給決策人。
全過程不到3分鐘,精準度遠高於人工分析,從"提問"到"建議",完全閉環。
ChatGPT、DeepSeek給了我們"語言生成的震撼",但企業更需要的是"業務邏輯的內化"。Magic框架的底層哲學在於:從"模型堆疊"到"思維鏈條",智能的下一個形態是流程化。
在企業真實運營中,分析從來不是一個人幹完的活,而是一套協作機制:誰來提問題?誰來查數?誰來歸因?誰來建議?Data Agent的突破,就是把這套協作鏈,用智能體方式在系統內復現出來。
"聽懂黑話、會講人話",Agent落地的真正門檻是業務理解
通用大模型之所以落不了地,不是因爲不夠聰明,而是因爲不夠懂行。
你可以讓它寫詩、寫代碼,但你讓它分析一個門店GMV下滑的原因,它就開始"胡說八道"了——因爲它聽不懂業務裡的"行話"和"潛臺詞"。
"大模型+企業數據"失靈的根因:聽不懂業務"暗語"
很多企業在嘗試ChatGPT類工具時,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門檻,而是語義錯位:
·"打卡率"不是時間統計,而是教育行業的核心KPI;
·"動銷率"不是庫存數據,而是零售商品活躍的生命線;
·"R12M"不是數學公式,而是財務人掛在嘴邊的滾動週期邏輯。
AI看得懂這些詞,卻理解不了它們的意義和場景——這不是語言模型的錯,而是缺乏"業務語義層"的訓練和沉澱。
數勢打法:以用治數,反推語義圖譜
數勢科技不是靠把大模型"訓得更大",而是靠"訓得更懂行"。
他們的獨特方法論是:"以用治數":邊用邊訓、邊訓邊改,讓AI不斷在真實業務場景中"聽懂"人的表達方式和行業特有指標,最終沉澱成可複用的業務語義圖譜。
·每一次用戶提問,系統都會記錄背後的"數據意圖"和"分析動因";
·每一次任務拆解,Agent都會反推結構化邏輯,沉澱在場景庫中;
·每一個行業項目,都在不斷打磨出"聽得懂人話"的業務表達模板。
不是訓練一個萬能AI,而是打造一個"專屬你行業的AI搭檔"。
依據這套打法,數勢科技針對不同業務場景,落地多個"懂行Agent"。例如:
·教育行業:家長看"打卡率"、老師關心"年級均值",業務指標術語錯綜複雜,Data Agent能在課時消耗、學習進度、用戶流失等維度完成自動歸因分析。
·零售行業:商品維度的異動分析極其複雜,Data Agent可識別"促銷斷檔"、"轉化率異常",從動銷比中推導品類建議。
·金融行業:面對交易邏輯複雜、指標體系龐大的場景,Agent能理解"R12M"、"淨增長貢獻度"等專業指標,助力投顧與理財顧問快速做出判斷。
值得指出的是,隨着Data Agent深深紮根於各行各業,其服務對象也在慢慢發生變化:不是服務數據團隊,而是賦能"不會分析"的人。
傳統BI和分析系統,默認用戶會分析、會提問、會解讀。而現實是:業務線的人其實不懂數據、不會提問題、也不敢下判斷。
這正是Data Agent的獨特定位:它不是分析師的工具,而是普通員工的教練;不是讓你學會分析,而是帶着你一起分析;不是替代數據人,而是讓人人具備分析能力。
哪怕是一個新入職的實習生,只要會提一句"這個月用戶流失爲什麼上升了?",Agent就能像一位高級諮詢顧問一樣,幫他層層拆解、逐步引導、最終輸出一頁建議書。
數據分析,需要被重新"發明"一次
過去20年,企業數據工具一路進化,從出報表、做圖表、能聊天,終於來到了"能建議"的新階段。這不只是一次產品升級,而是一次決策範式的切換:從"人拍腦袋"→到"拍了AI的腦袋"再做決策。
回望歷史,企業數據工具經歷了四個關鍵階段:
·IT導數:報表靠IT寫,老闆等三天;
·自助BI:業務會拖圖,會拼報表;
·ChatBI:可以聊天,但"問得出"不代表"看得懂";
·Data Agent:不僅能回答問題,更能給出判斷、引導方向。
這是一場從"展示事實"到"生成判斷"的範式躍遷,是從"查數工具"到"認知搭檔"的角色升級。
在下一個十年,誰掌握建議力,誰就掌握企業的"神經中樞"。
如果說數據是企業的血液,那"建議力"就是大腦的中樞神經。
過去BI廠商比的是圖表、響應速度、權限系統;但未來的分水嶺只有一個:誰能把分析結果變成判斷建議,誰就掌握了企業決策的入口。
這不僅是產品競爭的分水嶺,也是CIO、CDO們戰略思維的換擋時刻——看得懂圖表,不如聽得懂建議;會提問的系統,不如能引導你的系統;能查數的AI,不如會提方向的AI。建議力不是個附加值,而是智能分析的"護城河"。
更進一步Agent=第二大腦,企業將進入"思考自動化"時代。
今天的Agent,遠不止是個問答工具,而正在成爲組織的認知副手。
它不是替你決策,而是加速你決策:把模糊問題拆清楚;把異常信號揪出來;把經驗推理標準化。
這意味着:企業正在進入"思考自動化"的新階段——信息不再等老闆開會,洞察不再靠分析師天賦,AI會第一時間告訴你"這不對勁"、"該調整了"、"可以試試看"。
它是企業的業務鏡子+決策催化劑+洞察雷達。
行業Agent或將成爲下一個SaaS賽道
當Data Agent真正能"懂行、會說、敢建議"之後,它就有了成爲行業基礎設施的潛力。
正如CRM、ERP一樣成爲企業標配,未來或許每個行業都將擁有自己的Agent軍師:
·懂電商GMV邏輯的Agent;
·懂教育留存率的Agent;
·懂金融合規指標的Agent;
·甚至懂你公司的獨特語言的Agent。
而圍繞Agent的行業化能力、語義圖譜、建議庫、場景模板,正在成爲下一個SaaS決勝點。
也許,你不會再買一套BI工具,而是買一個"能跟你團隊一起開會、做判斷、給方向"的AI搭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