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創業、接案生活、重找工作 青年生存戰靠自己撐起來

「Chin Artwash」機車美容店創辦人秦梓宸現年24歲,因熱愛機車與清潔,從大一起就以路邊洗車爲起點踏上創業之路。記者張策/攝影

青年失業與創業議題持續受矚,近年各地政府接連設立青年局、推出相關輔導與補助措施,但實際成效是否貼合青年需求,仍待檢驗。三位不同背景的青年,從資遣、創業到自由接案工作,透過第一線經驗,描繪當代青年面臨的就業與發展處境。

25歲的張小姐原任職於旅遊業,日前因公司營運虧損遭資遣。她表示,雖然公司對外說法爲「因應國際旅遊趨勢組織縮編」,實際上就是資金短缺無法負擔人事成本。

「剛搬出來住,還要付房租,壓力很大。」她坦言資遣費條件比勞基法好一些,因此心情尚未崩潰,但也坦承求職過程頗有挫折,「有投履歷沒下文的情況,大部分有拿到 offer,但因爲年資不滿一年,很難談到比之前更高的薪水。」

她認爲,青年最大的困境在於對未來方向不明,加上部分職位被「老人卡」佔據,缺乏新血輪替機會。「很多老一輩靠人脈拿高薪當廢物,我們低薪又沒空間發揮。」雖曾申請失業補助,也嘗試使用「臺灣就業通」職涯輔導,但她直言:「感覺沒什麼用。」

「Chin Artwash」機車美容店創辦人秦梓宸現年24歲,因熱愛機車與清潔,從大一起就以路邊洗車爲起點踏上創業之路。他回憶,最早只是利用水管與一個桶子,在原本上班地點的空地幫朋友洗車。「那時候朋友還是大學生,都騎車上下學,所以我就這樣開始了。」

過去他一邊飲料店打工與畢業後在迪卡儂工作,一邊經營洗車服務。今年初搬進自己的店面後,才辭職全職創業。經歷從路邊、家中車庫、自助洗車場再到與朋友介紹的車行分租,如今終於有了獨立店面。

目前店內業務除了洗車,也發展安全帽販售與修復、相關配件銷售等,月接車量保底約30臺,七成爲熟客。社羣行銷是秦梓辰的主力,「從第一天開始就經營 IG 和 TikTok,現在靠短影音吸引新客,流量好很多。」

對於政府創業資源,他坦言瞭解不深,「聽過但沒申請,因爲條件很複雜,也覺得這行不太可能被政府扶植。」他建議政府簡化申請條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但至少應該有開始的機會。」

25歲的杜先生是一名自由工作者,兼任吉他老師與健身教練。學生來源多爲朋友介紹與社羣平臺宣傳,現階段吉他教學因與教室配合,尚無缺課問題,「有淡旺季,但整體穩定。」健身的學生多是介紹客,較不穩定,但與吉他學生可互補所以不影響。

雖目前生活無虞,他坦言對未來仍抱觀望態度。「物價上漲短期內可接受,長期不確定影響。」他強調,教學工作給予彈性與成長機會,比起穩定薪水與上下班時間,更希望保有進修與工作的平衡。

他也指出自由業者在法規上的模糊空間,例如音樂與健身教學未有明確資格與管理標準。「不像學校老師有制度,我們算是市場需求型的教學者,政府若能制定更清楚的法律劃分與保障,會讓整體職場環境更健全。」

三段不同的青年經歷,映照出臺灣當前就業與創業環境的多元樣貌。他們共同指出資源取得不易、成長空間有限及制度不完善的痛點,凸顯政策落實與青年實際需求之間,仍有待縮短的距離。

「Chin Artwash」機車美容店創辦人秦梓宸現年24歲,因熱愛機車與清潔,從大一起就以路邊洗車爲起點踏上創業之路。記者張策/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