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吃虧論」又指中方過剩產能 《環時》:競爭力下降的焦慮

▲中歐建交50年,歐盟內部聲音認爲中國用出口消化產過剩,讓歐洲吃大虧。(圖/大陸央視新聞)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今年是中歐建交50週年之際,當雙方極力尋求合作契機點,歐盟內部依舊有聲音指責中國依賴政府補貼,甚至出現「歐洲吃虧論」,要加強對中國企業的反補貼調查。大陸官媒《環球時報》今(19)日發表社評「對華經貿合作,歐洲吃虧了嗎?」反駁有關說法毫無依據,強調綠色產能並非「過剩」而是「緊缺」,歐方的論述背後反映的更是對自身競爭力下滑的深層焦慮與保護主義傾向。

《環時》社評指出,在中歐建交50週年之際,歐盟內部一些人士頻繁批評中國「透過出口來消化過剩產能」,對歐洲及全球市場構成衝擊。他們認爲,中國的產業競爭力主要來自政府的大規模補貼,造成所謂「不公平競爭」,並揚言將對外資企業展開更多反補貼調查。與此同時,歐洲媒體也宣傳中國與歐洲經貿往來是爲了「掙歐洲的錢」,甚至鼓吹「歐洲吃虧論」。

中國商務部統計顯示,截至2025年6月,歐盟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救濟原審案件已超過260起,且自《外國補貼條例》於2023年正式生效以來,幾乎所有深入審查與調查對象均爲中企。雖然歐方宣稱相關措施「不針對特定國家」,但實際情況卻與此相悖,反映歐盟自身也深陷保護主義泥淖。

事實數據可爲佐證。截至2025年6月,歐盟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救濟原審案件已超過260起。自從歐盟於2023年啓動《外國補貼條例》以來,幾乎所有歐委會展開的深入調查都涉及中國企業。雖然歐方聲稱這些行動「並不針對中國」,但這反而突顯他們對自身行爲本質的清楚認識——這正是歐洲自身亦深惡痛絕的保護主義手法。

再來參照歐方邏輯,單純以產量、出口量、市場佔有率爲標準就能判定產能過剩,歐洲許多核心產品的產能早已過剩。例如德國生產的汽車80%用於出口,空中巴士飛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超過50%。但中方從未拿「歐方傾銷」指責,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

去年中國生產了超過1300萬輛新能源汽車,雖然產量佔全球七成以上,但90%用於國內銷售,僅10%左右出口,在歐洲市場的佔有率僅爲5%左右,離滿足歐洲乃至全球市場需求還差得遠。從全球綠色轉型的緊迫需求和中長期視角看,中國新能源產能不是「過剩產能」,而是「緊缺產能」,更是「優質產能」。

針對補貼問題,中方也強調,「至於補貼,中國產業補貼政策堅持公平、公開、合規、非歧視原則,平等適用於中國企業和包括歐企在內的在華外資企業,符合國際通行做法。中方補貼主要集中在研發環節和消費端,不與出口掛鉤,不存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定的禁止性補貼。相比之下,歐盟纔是補貼『大戶』。世貿組織多次裁定歐方在飛機、農產品等領域的補貼違規,2018年對歐盟補貼空客的終裁涉案金額高達220億美元。」

近年,歐盟在補貼手段升級。據統計,2021年至2030年間,在歐盟層面各類戰略規劃下,補貼總額將超過1.44兆歐元。最關鍵的是,歐盟補貼政策還設有諸多歧視性規則,例如公開提出優先購買歐盟產品,引入高『碳足跡』排除條款等,給中國企業赴歐投資興業設置高門檻等。歐方的做法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觀察人士指出,歐方對中國的各項指責,更多反映的是對自身競爭力衰退的焦慮,而非真正的經濟損失。2023年9月,歐洲央行前行長、義大利前總理德拉吉主導發佈的《歐盟競爭力的未來》報告便明確指出,歐盟經濟放緩的根源在於創新投入不足、內部市場碎片化、能源成本居高不下與地緣政治風險加劇——這些挑戰均非中國造成。

中國是真心把歐盟當作相互成就的夥伴來對待的。儘管歐方對華存在不少錯誤的認知和做法,但中國始終以最大的善意來體諒歐洲,對雙邊關係不斷往前走注入建設性力量。但這也需要歐方的相向而行。

過剩的焦慮解決不了競爭力的缺失,只有開放的心態、平等的溝通才有助於找對合作的夥伴,找到擺脫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