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主席嚴詞批評中國大陸 包括產業問題與俄烏戰爭態度
馮德萊恩在歐盟會議上批評中國大陸產能過程,經濟不對等,明顯支持俄羅斯。(圖/路透社)
星期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Gertrud von der Leyen)在歐洲議會中嚴詞批評中國大陸工業過剩、出口限制,以及持續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她在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聲明中強調「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必須植根於對新現實的正確評估。」
政治家(Politico)報導,馮德萊恩這番言論,顯然在爲本月稍晚舉行的歐盟-中國大陸峰會預埋伏筆。她主張歐盟不能再無視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的親善關係,即然歐盟決心協助烏克蘭,那麼對中國大陸也就必須有態度。
她對歐洲議員表示:「我們可以確定,中國大陸實際上正在爲俄羅斯的戰爭經濟提供支持,我們不能接受這一點。」
馮德萊恩認爲,在經濟方面,歐洲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在氣候變遷和環境議題上需要重新平衡、降低風險,以及加強外交。
她的這段發言,是標準的「先禮後兵」,首先她稱讚中國是偉大的文明發祥國家,然後在過去的50年的發展,中國大陸已經成爲一個全球性的大國。
但很快,隨後的發言就都是批評。她指責北京方面不遵守國際規則,持續放任工業產過剩。她說「他們持續補貼過剩的工業產能,不僅是爲了保護本國產業發展,實際上也是抑制國際競爭」。
她繼續說道,中國大陸擁有「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貿易順差」,而這很大程度上是不對等造成的,「歐洲公司在中國市場開展業務變得更加困難,面臨着系統性的歧視。」
中國歐洲商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歐洲公司在中國大陸面臨的障礙越來越多,包括要求外國公司聘用且保障本地員工,外國公司必須承擔研發職能,以及將所有 IT 資料保留在中國大陸。
馮德萊恩說:「我一直強調:歐洲完全致力於與中國大陸開展『以雙贏爲導向』的合作」,並呼籲北京方面應該與歐盟進行有意義的對話,而不是拖延與爭辯,才能促成真正的變革。
儘管馮德萊恩不斷指責,但歐盟卻是試圖複製中國大陸的一些產業政策,包括技術轉移和採購法。根據新修訂的國家援助規則,歐盟各國政府被鼓勵在招標過程中納入以歐洲優先、以歐洲爲標準以及其他形式的援助,最明顯的就電動車行業。
7月24日將在北京舉辦的歐盟-中國大陸峰會,不過雙方的氣氛已經變差了,峰會第二天的活動已被取消,而且習近平已確定不會出席,改由國務院總理李強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