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中國商會:強烈反對將商業項目泛政治化
本報記者 李迅典德國國防與戰略研究所日前應德國政府委託撰寫了一份涉華報告。據德國《商報》披露,這份報告竟毫無根據地稱中國可能通過風電設備“敲詐勒索”德國,還鼓動德國政府對中國企業採取審查措施。歐盟中國商會5日發佈聲明駁斥,並呼籲德國政府及利益攸關方維護德國及歐盟市場的非歧視原則,不要濫用和泛化“國家安全”標籤,更不應以“安全”爲由損害外國企業在歐盟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報告宣稱,如果獲得進入風電場的權限,中國可能會故意推遲項目,“從而獲取敏感數據並遠程關閉渦輪機”。報告建議,德國政府應該暫停一項使用中國技術的風電項目,即在德國北海風電場安裝的16臺中國風力渦輪機。報告無端猜測,部分危險可能還來自制造商對風力渦輪機的控制權,“北京的供應商或許可以訪問控制渦輪機的計算機程序,並從風電場內安裝的數百個雷達中收集數據”,鑑於風力發電去年佔德國發電量的1/3,佔歐盟發電量的1/5,“這是一個重大問題”。“出於對‘公共安全’的考慮,必須停止使用中國風力渦輪機,這有可能造成對北京方面的依賴,並讓中國獲得相關區域附近的德國關鍵基礎設施的重要情報。”報告宣稱。“我們強烈反對將商業項目泛政治化。目前德方有關智庫對中方風機設備的質疑缺乏事實依據。”歐盟中國商會5日反駁說,“在海上風電項目中,所有涉及設備的控制系統、數據存儲和遠程管理均由德國和歐洲合作方掌握,並不存在所謂中國企業‘遠程控制’或‘數據泄露’風險。”德國相關方面也對這份報告進行了反駁。Luxcara是上述中方參與項目的德方合作伙伴。這家清潔能源資產管理公司的發言人告訴《商報》:“我們非常嚴肅地對待關於非歐洲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的討論,並意識到我們的責任。”她補充說,項目正在對安裝的信息技術實施非常具體的安全預防措施,中國製造商在運行期間不會直接訪問系統控件,一切控制、管理、數據連接都在德國進行。”Luxcara強調,該項目的所有關鍵部件都由歐洲製造商提供,此外風力渦輪機將由獨立專家按照“最高的IT和數據安全要求”進行檢查,所有關鍵組件在調試前都將經過安全測試。美國“政治新聞網”稱,該智庫的最新分析是在人們對歐洲關鍵基礎設施風險日益擔憂的背景下做出的。報道稱,布魯塞爾近年來開始打擊中國風電供應商,懷疑它們接受政府補貼,從而在項目中擊敗歐洲競爭對手。“去年,歐盟委員會對保加利亞、法國、希臘、羅馬尼亞和西班牙與北京有關的風電項目展開了調查。”德國風電行業對此看法複雜。據美國“政治新聞網”報道,德國海上風能基金會董事總經理卡麗娜·沃茨稱,存在對安全風險的擔憂,但也承認如果中國製造商退出,許多項目將面臨商業可行性威脅。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客座研究員董一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一邊想和中國競爭,一邊又離不開中國技術,因爲中國技術的全產業鏈配套穩定性和性價比都非常高。這說明歐洲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還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歐洲夾雜政治因素來進行考量,對雙方進一步合作無疑是不利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認爲:“歐洲需要放棄不必要的安全防範心理,採取更開放的姿態對待與中國的合作。”歐盟中國商會表示,中國與歐盟在新能源、碳中和等領域有着廣泛共識與合作前景。中國企業不僅是風電設備供應商,也是歐洲新能源投資的重要合作伙伴,已參與多個歐洲國家的清潔能源建設。相關在歐中企願與德國政府、歐盟機構及相關行業組織保持開放溝通,以建設性對話的方式解決疑慮,推動中歐新能源合作的健康發展。“同時,我們希望德國政府基於客觀事實和市場規律作出判斷,避免對中國企業的不公平對待,以維護中歐經貿合作大局,並助力歐洲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歐盟中國商會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