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斯人獨憔悴
(圖/美聯社)
在地緣政治不穩定和國際關係持續轉型的背景下,歐盟暴露出其獨立性不足和對外政策不穩定性。近期川普與普丁的會面將歐盟排除在外,再加上歐盟對美的貿易戰上連串失利,令人感到歐盟在世界政治的角色逐步淡化。
自2022年以來,歐盟對美國的依賴已趨於明顯。歐洲在探索與中國的關係時,面臨一個關鍵的抉擇,到底是傾向持續欺壓歐洲的美國,還是重視經濟上在歐盟舉足輕重的中國。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決定延長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暫停期限,而另一方面美國與歐盟仍未達成貿易協議,反映出歐盟未能抗衡美國的貿易政策。歐盟因擔心川普的關稅而接受了對經濟和政治都對自身不利的貿易安排,而中國則進行了抵制和報復,迫使美國讓步。同時,歐盟和中國加強了電動車關稅談判,探索以更低的稅率協議取代先前因爲以「降低中國風險」而徵收的45.3%關稅,明顯希望輸入更多的中國電動車產品。
這種鮮明的對比暴露了歐洲對華盛頓的戰略和經濟依賴,同時歐盟亦站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希望盡力證明自身是世界經濟強體。儘管中國已經證明自己能夠堅定地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而歐洲從一開始就發現自己陷入了這種三邊格局,使歐盟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困境,這場亦可能是一場必輸的博弈。
即使歐洲接受了美國對俄烏戰爭的條件,但歐盟仍然被被排除在普丁和川普的會議之外。這種安排不僅使歐洲在俄烏衝突中被邊緣化,也清楚地顯示了歐盟政治和外交影響力的下降。現實是全球事務的決策權和影響力正逐漸從歐洲流失。
同樣是外交老手,歐盟和美國的對華機制存在巨大差異。美國近年來將中國專業知識制度化如何能顯著強化國家戰略。包括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以及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分析中心在內的領先智庫充當人才輸送管道,智庫人員定期輪調到政府職位。
在拜登政府時,美國國務院啓動了「中國之家」,以完善對華政策。儘管歐洲擁有許多學術和分析人才,但長期以來缺乏將中國專業知識融入政策。決策者的對華政策通常依賴臨時磋商,並無系統。近年來這種趨勢令歐盟對華上顯出草率和弱勢。即使歐盟或歐洲議會企圖利用臺灣議題來向中國大陸討價還價,亦不見歐洲得有利可圖。雖然美俄元首會談對俄烏戰爭並無結果,但美俄明顯地、有意地將歐洲作爲當事人排除在外已經對日後世界的地緣政治格局形成影響,同時亦預視了歐洲在對華對美事務上將繼續處於弱勢的不利地位。(作者爲深圳大學港澳及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