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日長債同步大跌觸發警鈴?分析師:反映「1因素」但無須驚慌
英國、日本和法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本週同步飆上數十年來高點,美國30年期殖利率一度觸及5%。這顯示全球債市警鈴大作嗎?分析師認爲無須驚慌。路透
美國、英國、日本和法國長期公債價格本週同步重挫,與價格走向相反的殖利率飆升,尤其英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躍上1998年來峰頂,日本30年期殖利率3日觸及紀錄高點,美國30年期殖利率也一度升抵5%。全球長債價格同步下跌,情勢嚴峻嗎?
金融時報報導,各國情況不一,例如法國國會下週針對政府預算案舉行信任投票,市場氣氛緊張可想而知。不過,這些國家都遭遇同一問題:財政赤字居高不下並持續攀升。那意味將來政府不得不擴大發行債券,而且借貸成本會更高。這兩個理由足以讓投資人對持有長債要求更高的殖利率。
據資產管理公司Columbia Threadneedle全球利率研究分析師胡塞尼研判,通膨疑慮 似乎並不是這波長債殖利率竄升的一大因素。即使名目殖利率走高,30年期美債平衡通膨率(break-even inflation rate)最近仍持穩,升高的是實質利率。而且,選擇權市場價格反映對聯準會(Fed)未來數年啓動一連串降息的預期--這並非通膨恐慌的徵兆。
若是如此,市場反應顯示,投資人認定各國舉債籌資需求很高,所以殖利率必須高到足以誘使投資人提領存款出來大買債券。
北方信託全球固定收益團隊總經主管柏芬認爲,全球長債殖利率齊揚,反映對主要國家財政赤字糾纏不休的顧慮。
更糟的是,多國央行此刻正執行資產負債表正常化,也因此減少購入長天期公債。同時,凱投宏觀亞太市場主管馬修斯指出,退休金和夀險公司也未能補足需求缺口,「依我們之見,最佳情況下,長債波動率可能居高不下,顯示資產管理者試着適應新的需求現實。最糟情況下,長債殖利率升幅也許很可觀,因爲對價格敏感的買家持續在債市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問題是,長債殖利率走高,對全球債市整體而言是否是凶兆?
胡塞尼認爲,不必過度驚慌,因爲30年期公債市場的核心買家是相對少數的投資人,持有的資產必須與長期負債匹配。基於必要性,這羣買家的購債足跡踏遍整個已開發世界--導致長期公債殖利率竄升從一國迅速蔓延至其他國家的「傳染」效應。因此,不宜過度解讀全球長債殖利率同步躍升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