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機器人,急着進廠擰螺絲
美國對MAGA最積極的,可能是人形機器人。
從展示的視頻來看,它們很少像中國的人形機器人那樣善於跳舞跑步、施展拳腳,它們似乎都正經得很,像學徒工一樣,一門心思在工廠或家庭幹活,展示的動作,多數也是操練與勞動有關的。它們時刻準備着,去復興美國製造業。波士頓動力的那些招牌式的翻滾騰挪動作、還有馬斯克讓擎天柱在燈光秀上跳舞,都已經不入流。
FigureAI是步子邁得最大的一家。這家公司明確提出要在建立起人與機器人的混合生產方式之後,下一步將通向製造業的終局:機器人制造機器人。它的量產計劃已經提上日程,宣佈已經設計出了人形機器人生產線BotQ,即將年產12000個下一代人形機器人Figure3,計劃四年內產能達到年產10萬個,還有300萬個執行器。在最近一次採訪中,該公司創始人BrettAdcock稱,正在從頭開始垂直整合所有硬件設計。
它在社交媒體上也是爭議最大的一家。有人質疑它的經過加速處理的視頻,剪輯過於精美;也有人質疑它的機器人並不比現在的機械臂、AGV或洗碗機做得更好。《財富》調研了一番,認爲它誇大了自己與寶馬合作的價值,此前宣傳“隊伍”規模和“端到端操作”細節,與該汽車巨頭所述實際情況之間差異巨大。
BrettAdcock決定起訴這家媒體。這位“連續創業者”上一家公司是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賽道的,目前市值約50億美元;FigureAI正在以近400億美元的估值謀求新一輪融資,差不多是它上一輪估值的15倍。
不過,被媒體質疑的也不僅FigureAI一家。挪威初創企業1X,被《紐約時報》記者發現,它的家庭服務機器人Neo事實上是遠程遙控的,在意外斷開Wifi後無法正常運作。它的市場主要是硅谷的早期接受者。它希望先進入100戶家庭,爲它們打掃衛生,收拾衣物,允許服務對象在24小時內刪除Neo收集到視頻,否則就將用於訓練。這引發了隱私爭議。
PersonaAI發佈了一個概念視頻,希望讓人形機器人重振美國的重工業,包括造船、能源與礦業等。HD現代集團還與它簽署了合作協議,讓它家的機器人來試試焊接船體。這家企業的首席技術官JerryPratt出身於MIT,奪得過DARPA機器人挑戰賽第二名,是機器人領域的連續創業者,被視爲真正的機器人專家,去年卸去如日中天的FigureAI的CTO職位,讓市場格外關注這家更爲野心勃勃的初創公司。
Apptronik的人形機器人Apollo,也在汽車巨頭工廠測試,包括梅賽德斯-奔馳與寶馬,協助移動生產線上的部件,並進行質量檢查。這家估值2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機器人制造解決方案主要交給了Jabil。
Agility估值接近20億美元,已經在物流巨頭亞馬遜與GXO上崗試訓,同樣在美國擁有自己的工廠RoboFab。在視頻中,它們在三天半的時間裡,連續工作了28個小時,以98.96%的成功率完成了三個不同的任務。在美國,倉儲、物流和製造業有超過100萬個未招到人的物料搬運職位。Agility相信人形機器人將在未來十年成爲美國製造業復興的核心。
亞馬遜自己也擁有龐大的機器人隊伍,超過75萬,不過主要還是非人形的物流配送機器人。該公司將其最新的機器人Vulcan描述爲“首個真正具有觸覺的機器人系統”,可以根據物品的大小和形狀,調整它們的抓握力,不至於破壞包裹。每年,亞馬遜倉庫有超過140億件物品是手工存放的;亞馬遜希望Vulcan能夠以每天工作20小時,每小時300件的速度,幫人類承擔80%的任務。
英偉達發佈了開源模型GR00TN1,這是一個泛化程度較高的“通用具身智能模型”。該公司將這個模型加載到多家合作伙伴的不同機器人身上,主要也是幹活,包括物料搬運、傳遞等。機器人的外形,應該是傅利葉的G1,戴了一頂英偉達的安全帽。
HuggingFace最近收購了法國人形機器人公司PollenRobotics,將開源社區從軟件和模型庫擴展至硬件領域。去年,HuggingFace從特斯拉Optimus團隊挖來了雷米·卡德內(RemiCadene)擔任公司機器人項目負責人。這次收購直接獲得了現成的Reachy2,也是個幹活的好能手。
在美國科技巨頭當中,谷歌GeminiRobotics發佈過兩款新的具身智能模型,它投資了Apptronik,希望做更多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安卓系統;蘋果旗下也有一個神秘的機器人團隊,唯一曝光過的是一款形似檯燈的“桌面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巨頭ABB聯合初創企業BurgerBots,做了套餐飲機器人系統,平均27秒製作一個漢堡。這是一套流水線,用到了兩款機器人,但都不是人形的,一個快速挑選配料,一個完成最終組裝。
美國還有大量高校與研究機構,試圖解決人形機器人的就業問題。斯坦福大學的人形機器人正在做家務。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發現,從地上撿東西這樣的全身動作,對人形機器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似乎,從上個世紀70年代的早期夢想,到10年前波士頓動力與谷歌的興奮與失落,再到5年前特斯拉雄心勃勃的重啓,以及近兩年中國與美國引領的競爭,機器人尤其是冠以具身智能之名的人形機器人,正在再一次走近市場。
但是,數十年來,要讓機器人進廠擰螺絲,同時面臨軟件與硬件的瓶頸。最典型的困境之一就是莫拉維克悖論(Moravec'sparadox),AI搞定對常人來說很難的推理問題,要比搞定人類幾乎不需要思考的感知運動容易得多。
他們沒有讓機器人去跑馬拉松。英偉達AI總監JimFan最近在紅杉資本AI峰會上提出,需要一個“機器人圖靈測試”來驗證這項技術在現實世界的進展,比如,將凌亂不堪的房間打掃得看不出是人類還是機器人做的。
歐美人形機器人企業紛紛趕着進駐工廠與家庭,是面向投資人的估值驅動的,是面向MAGA夢驅動的,還是真的已經通過了“機器人圖靈測試”,可以在多個環節幫助人類,替代那些工業機器臂或自動化設備?
一家400億美元估值的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的誕生,會是今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