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前研究員跳槽騰訊 美中AI競爭再升溫

前OpenAI研究員跳槽騰訊,美中AI競爭再升溫。(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法國廣播電臺報導,中國科技巨頭騰訊,近日傳出從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成功挖角頂尖AI研究人員姚順雨,引發業界廣泛關注。這是美中科技戰升溫背景下,最受矚目的跨國人才流動之一,凸顯中國企業在全球AI人才爭奪戰中,加速佈局的決心。這不僅是一次企業層面的戰略佈局,更是中國在全球AI主權競賽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消息報導,姚順雨已加入總部位於深圳的騰訊,負責將人工智能技術整合至其現有服務體系中。該人士表示,騰訊爲招攬姚順雨,開出高達人民幣1億元的薪酬方案,惟未透露具體條件與構成細節。

姚順雨曾任職於OpenAI,並在谷歌(Google)與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有過重要研究經歷。他畢業於中國清華大學,並在普林斯頓取得電腦科學博士學位,專長於語言智能體(language agents)與認知架構等前沿領域,至今已撰寫或共同撰寫約十篇學術論文。

面對外界關注,騰訊未正式確認姚順雨入職一事,但在自家微信公衆號上發文闢謠,否認部分媒體報導內容,並未具體指出哪一部分訊息不實。 OpenAI與姚順雨本人亦未對此置評。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演進,全球科技公司對高端AI人才展開激烈爭奪。據報導,Meta等美國企業曾開出高達1億美元的簽約獎金,力圖從競爭對手手中搶人。姚順雨此次轉投中國企業,象徵在美國對中國科技業施加越來越多限制之際,中資企業仍具吸引力。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上月在舊金山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美國可能低估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進展的複雜性和嚴肅性,並表示單靠出口管制,可能不是一個可靠的解決方案。

他指出,美中AI競爭已不只是誰領先的問題,而是涉及多層面的深度較量,包括推理能力、科研實力與產品化能力等,「我不認爲這是個簡單的『誰跑得快』的問題。」

奧特曼並對華盛頓以出口管制,遏制中國發展AI的政策表示懷疑。「你可以限制出口某一項技術,但未必是關鍵那一項……人們可能會建立自己的晶片工廠,或找到其他替代方案,」他警告道。

除了人才戰場,美中在晶片自主權方面的較量亦日益激烈。據美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導,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與百度,已開始以自研晶片訓練AI模型。阿里自2025年初即部署自家「臻武」處理器於小型模型,百度則以「崑崙P800」測試其升級版ERNIE模型。

這一趨勢被視爲中國政府推動「科技自主可控」戰略的具體體現。面對川普政府對華出口限制持續收緊,中國企業正逐步減少對美國晶片如輝達(Nvidia)的依賴。

在美中科技脫鉤態勢下,全球多國加速推動「AI主權」戰略,意圖擺脫對外依賴,掌控數據、算力與技術主導權。南韓正以本土科技集團如三星、LG等爲核心,發展本土AI基礎建設;印度則集中於發展適用於本土語言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以服務農業、醫療與教育等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