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產業趨勢在何方?英唐智控總經理:希望實現顯示芯片國產自主可控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管越
近日,由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中國OLED產業聯盟、SEMI主辦,WitDisplay、勵程展覽聯合承辦的2025年第十一屆中國OLED產業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辦。
論壇以“打破技術邊界 開拓應用新篇 ”爲主題,國內多家知名顯示面板廠商出席論壇,探討OLED產業鏈發展趨勢。
論壇上,英唐智控(300131.SZ)總經理蔣偉東表示,國內OLED產業鏈非常齊全,英唐智控希望從芯片層面解決國產面板產業供應鏈的完全自主可控性。
蔣偉東:希望對標性能最高方案實現國產自主
隨着多年發展,OLED目前已成爲主流顯示技術之一。
根據Omdia預測, OLED材料年度收入(不包括摻雜劑收入)預計2028年將達到26億美元;DSCC則預測,2025年至2027年顯示設備投資總額將保持在70億美元至80億美元範圍內。
相較於LCD、LED等顯示技術,OLED有哪些特徵?
蔣偉東指出,OLED幀率有較大提升,可以支持144到165赫茲的驅動能力,而且可以通過動態調整屏幕刷新率來降低功耗;圖像顯示質量也更高,可以支持OverDrive技術來減少動態畫面的拖影現象;摺疊屏對摺疊區域圖像顯示和摺疊後垂直圖像顯示的高要求,OLED也能滿足。
在蔣偉東看來,OLED的這些特性,相對應要求顯示驅動芯片擁有不同的解決方案能力。
“做一個顯示芯片可能不是很難”,蔣偉東表示,難點在於打磨IP模塊。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品牌市場,其核心技術能力需要多方面積累,從而給用戶體驗帶來差異。
蔣偉東列舉了多個層面對IP模塊的要求。例如,關乎顯示質量的IP模塊就包括HDR、UDC、ACL等十幾個,“簡單的IP模塊和成熟的差異會很大,不同的市場和產品對IP積累的要求很高”。
蔣偉東稱,英唐智控在生產製程的演進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模擬IP。
未來,他們很快將會推出兩款RAMless芯片(OLED顯示驅動芯片中的無內存顯示驅動芯片),從功耗、成本、顯示質量、觸控跟面板之間相互匹配後帶來性能的提升。
此外,他們還會推出新的TDDI(觸控與顯示驅動器集成)芯片。不過,蔣偉東表示,TDDI芯片需要22納米以下製程的支撐,國內目前TDDI技術受限於製程、功耗和性能要求,或許還沒有達到最成熟的狀態。“到明年下半年,如果國內22納米制程有一定成熟度,會形成比較好的支撐。”
8月12日上午,GKURC產經智庫首席分析師丁少將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Fabless企業目前正加速技術迭代,2026年下半年實現22nm以下TDDI量產可能性較高,但需解決產能分配與良率問題。
而在摺疊方案上,蔣偉東表示,“目前方案提供商比較少,而且在性能、成本、面板引擎上(距離成熟方案)會有一些差距,所以我們希望在垂直摺疊及大摺疊上生成更好的方案。”
蔣偉東稱,目前,國內OLED產業鏈非常齊全,英唐智控希望把面板芯片產業鏈對標全球性能最高的方案,加快從供應鏈到設計能力全方位的國產替代。這個過程有很大的機遇,也有不同的挑戰。以前公司專注在車載顯示,2025年下半年開始會在C端,包括平板和筆記本電腦上加大部署。
持續轉型發展半導體產業
天眼查顯示,英唐智控成立於2001年7月,2010年9月於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成立之初聚焦小型生活電器智能化方案研發,2015 年首次在年報中披露電子元器件分銷業務,2019 年提出向半導體芯片研發製造領域轉型,聚焦 MEMS 微振鏡、車載顯示芯片等核心技術。
2020 年10月,英唐智控以 30 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92億元)併購日本先鋒集團旗下英唐微技術,獲得其 5 臺 0.35微米制程的光刻機、6 英寸晶圓產線及 MEMS 微振鏡量產技術,直接切入半導體核心製造環節。
2023年4月和8月英唐智控先後與美國新思(Synaptics)達成合作,英唐智控取得車載顯示芯片DDIC和TDDI的特許經營權,得以機會進入車載顯示領域。首款DDIC產品、首款TDDI產品分別於2024年8月、12月實現批量交付,兩款芯片的改進型版本也已步入研發快車道。
2024年11月,英唐智控發佈公告,透露公司正計劃通過發行股份與支付現金的組合方式收購深圳市愛協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雖然最終收購計劃宣告終止,但英唐智控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將在現有芯片技術研發及製造業務的基礎上持續投入,加快實現相關產品的國產替代,並藉助有利的政策、市場環境,繼續尋求在技術、市場、產品戰略方向等方面與公司高度協同的產業鏈整合機會。”
半導體行業實現國產替代究竟還要多久?丁少將表示,目前中小尺寸芯片基本自主,但高端製程仍依賴外部代工,完全自主需2到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