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斯洛普 中華民國國機國造重要推手

倍音速F-5A型「自由鬥士」式噴射戰鬥轟炸機。(本報資料照片)

哪一個航空工業公司對中華民國航空工業幫助大?美國諾斯洛普公司(1994年起與格魯曼公司合併爲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必然身列其中。作爲美國重要的軍用飛機制造商,在冷戰時期對中華民國空軍的現代化有着深遠的影響。從最初引進的F-5A自由鬥士,到後來性能更優異的F-5E虎二式,再協助航發中心生產AT-3自強號教練機。雖然出售F-20虎鯊戰機未果,但是F-20的部分航電設備延續給了之後的IDF經國號戰鬥機。可以說,諾斯洛普與中華民國空軍、航發中心的合作,堪稱臺灣航空工業自主發展的重要篇章。

F-5A:空軍戰力的起點

1960年代,諾斯洛普提出F-5A輕型戰鬥機,這是F-5系列的首款機型。雖然美國空軍看不上這種小型、短程戰機,但是對於經濟實力尚淺的發展中國家,F-5A可是難得的好飛機,輕巧、靈活,操作邏輯合理,而且易於維護。中華民國空軍也在操作F-5A的過程中,奠定了以輕型戰鬥機爲核心的防衛策略基礎,促成了後續引進更先進F-5E型號的契機。

F-5E:性能與能力的提升

F-5A的好成績,使諾斯洛普有信心繼續研發衍生型,委託發動機生產商奇異公司,發展推力更大的發動機,也就是J85-GE-21型,有了更好的發動機,諾斯洛普也提出F-5A-21改進型,之後定名F-5E「虎二式」。中華民國空軍是最期待F-5E的空軍單位,並洽談授權事宜。在此期間,諾斯洛普指導航發中心如何升級自己的生產機具與供應鏈,經過多年的努力,臺中沙鹿廠符合生產標準,於1973年起開始了自組戰機的新時代。從1973年至1986年底,航發中心共生產F-5E單座戰鬥機242架、F-5F雙座教練機66架;中華民國空軍成爲F-5E的最大用戶。

諾斯洛普悉心指導了臺灣的航空工業,也協助臺灣培育飛行員與地勤維修人員,推動本地化維修與升級計劃。這對臺灣往後的精密製造與工具機的發展,都起到關鍵作用。(五之四: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