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驚曝:大流行流感恐在醞釀!siRNA成防線新希望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羅傑・科恩伯格20日在中研院發表專題演講。(中研院提供)

中央研究院「臺灣橋樑計劃」系列講座於昨(20)日揭開序幕,首場邀請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羅傑・科恩伯格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即便新冠肺炎疫情已淡出大衆視野,但更具威脅性的大流行流感,極可能已在醞釀,「小分子干擾核糖核酸」(siRNA)可能是一個預防及治療病毒感染的有效方式,且若開發成功,可望應用於多種疾病治療,包括神經退化性疾病與癌症。

科恩伯格昨日在中研院以「疾病的終結?生物醫學的非凡發展及其對人類的意涵」爲題發表專題演講,吸引逾500位師生參與。

除了談到可能發生的流感與預防方式,科恩伯格也說,現今世界出現反科學的聲音,已對全球發展造成深遠危害。

科恩伯格與中研院淵源甚深,曾於2009年受邀擔任「中央研究院講座」並來院演講,相隔16年後再以「臺灣橋樑計劃」諾獎得主身分訪臺,象徵國際交流情誼的延續。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在致詞時表示,科恩伯格教授爲分子與結構生物學領域的指標性科學家,他揭示真核生物「基因轉錄」的分子機制,即去氧核糖核酸(DNA)上的遺傳資訊,如何精確複製成核糖核酸(RNA),而於2006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此研究不僅推進基礎生物學的理解,也爲診斷技術、藥物開發與生醫研究奠定重要基礎。

廖俊智也介紹,科恩伯格教授是諾貝爾獎史上少數的父子檔得主之一,其父親阿瑟・科恩伯格曾於1959年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可謂跨世代的獨特典範。

專題演講之外,科恩伯格於今(21)日也與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研究人員舉行學術座談,就核酸生物學、基因體編輯、糖科學與藥物遞送等主題深入討論。

中研院介紹,「臺灣橋樑計劃」由中研院攜手臺灣大學等11所國內學研機構,與世界和平基金會共同推動,致力促進臺灣與全球頂尖學者的深度交流。自2025年11月至2026年4月,將邀請31位諾貝爾獎得主來臺,其中10位將應邀至中研院,橫跨和平、化學、物理與生醫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