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學獎今揭曉!華裔科學家發現「人體免疫哨兵」成熱門人選

▲諾貝爾獎將於6日起依序頒發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以及經濟學獎。(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詹雅婷/綜合報導

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於臺灣6日下午5時30分公佈。根據先前揭曉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及專家預測,美籍華裔科學家陳志堅是熱門人選之一,他以發現cGAS解開DNA如何刺激免疫和炎症反應之謎先後獲得三大國際公認諾獎風向標,日本的寒川賢治、兒島將康發現「飢餓素」有望獲獎。

陳志堅(Zhijian "James" Chen)、美國的格倫巴伯(Glen Barber)與瑞士的安德烈亞阿布拉瑟(Andrea Ablasser)釐清「cGAS-STING」免疫防禦機制。

陳志堅所發現的環鳥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是細胞內的關鍵哨兵,一旦發現病毒DNA出現時就會立即進行識別結合拉響警報,啓動干擾素等抗病毒免疫反應。這成爲理解免疫系統如何辨識外來DNA的關鍵突破,陳志堅的成就讓他獲得拉斯克獎、引文桂冠獎、科學突破獎三大國際公認諾獎風向標。

▲陳志堅已獲得拉斯克獎、引文桂冠獎、科學突破獎三大國際公認諾獎風向標。(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另外依據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楊波的說法,除了cGAS-STING訊號通路之外,今年醫學獎可能獎落的領域也包括囊狀纖維化的革命性療法和無創產前檢測技術。

在囊狀纖維化的革命性療法方面,美國科學家威爾士(Michael J. Welsh)闡明CFTR蛋白功能,爲藥物研發提供靶點,美國學者內古列斯庫(Paul A. Negulescu)、西班牙科學家岡薩雷茲(Jesús González)成功把基礎發現轉化爲革命性藥物。

香港教授盧煜明發現孕婦血漿存在胎兒遊離DNA,開創無創產前檢測技術,且已在全球廣泛應用,讓孕婦避免侵入性產前診斷的風險。盧煜明擁有「無創產前檢測之父」之稱,曾獲得2022年拉斯克臨牀醫學研究獎等多項大獎。

▲盧煜明有「無創產前檢測之父」之稱。(圖/翻攝自香港中文大學)

日本國立循環器病研究中心前理事寒川賢治,以及久留米大學名譽教授與客座教授兒島將康1999年發表關於調節食慾、能量和代謝的激素「飢餓素」論文受到高度評價,並在今年9月成爲2025年度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得主。兒島將康成功提取此前無人發現的飢餓素,寒川賢治則是在闡明其結構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加拿大的迪克(John Dick)也是被看好的熱門人選之一,因發現白血病幹細胞並確定其在治療失敗與疾病復發中的作用,從而改變多種癌症及其療法的研究方向。

ノーベル賞の登竜門「引用栄譽賞」に寒川賢治氏と児島將康氏https://t.co/BhU4jODNWD

2025諾貝爾獎頒獎時程表:

醫學獎 10/6(一)下午5時30分物理獎 10/7(二)下午5時45分化學獎 10/8(三)下午5時45分文學獎 10/9(四)晚間7時和平獎 10/10(五)下午5時經濟學獎 10/13(一)下午5時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