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今揭曉!MIT、哈佛學者呼聲高 關鍵3大領域曝
▲ 諾貝爾經濟學獎壓軸登場,得主將於13日下午出爐。(圖/路透)
記者陳宛貞/綜合報導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將於臺灣時間今(13)日下午5時45分揭曉,根據外媒分析,今年獲獎研究極可能聚焦勞動市場歧視、政治不確定性對經濟的衝擊或數位金融、氣候經濟學等前瞻領域。
素有「諾貝爾風向球」之稱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提前點名多位熱門候選人,其中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大衛.奧托(David Autor)與哈佛大學教授勞倫斯.卡茲(Lawrence F. Katz),因對薪資結構、收入不平等、教育進步與技術變革的開創性分析備受期待。
另一組受矚目的學者爲瑪麗安.貝特朗(Marianne Bertrand)及森迪爾.穆萊納坦(Sendhil Mullainathan),貝特朗現任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穆萊納坦則爲麻省理工經濟學教授,兩人共同研究種族歧視、企業治理及其他由心理學與文化因素決定的勞動經濟學層面議題。
史丹佛大學教授尼古拉斯.布魯姆(Nicholas Bloom)同樣名列熱門人選,他的研究分析經濟與政治不確定性對投資、就業與成長的影響,在新冠疫情與英國脫歐等重大事件中展現預測力。
學界普遍預期,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將聚焦於數位金融、後通膨穩定化與氣候導向總體經濟學交會點,這3大領域正重塑21世紀財政論述。隨着全球央行持續應對經濟成長減緩、債務上升與加密貨幣監管挑戰,本屆獎項可望表彰重新定義貨幣體系如何在動盪時代保持可信度的經濟學家。
今年經濟學獎得主將獲得1100萬瑞典克朗(約新臺幣3554萬元)獎金、金牌獎章及證書。若由多位學者共同獲獎,獎金將依比例分配。不論獎落誰家,2025年經濟學獎都將突顯這個時代核心議題:如何在日益數位化的全球經濟中,調和創新與穩定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