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槓龜 陸媒評:沒拿洋獎項不是定義中國發展水平指標
▲中國作家殘雪連續三年在諾貝爾文學獎角逐戰中失利。(圖/CFP)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2025年諾貝爾獎各獎項揭曉後,「中國人又沒得獎」成爲陸網熱議話題。有網友焦慮於「中日差距」,也有人質疑中國科研體制問題。對此,《北京日報》發表評論指出,諾獎並非衡量國家科技實力或發展水平的唯一標準,過度的「諾獎焦慮」反而會模糊理性認知,陷入「唯獎是論」的誤區。
▲香港中文大學分子生物學臨牀專家盧煜明。(圖/翻攝微博)
評論指出,諾貝爾獎誕生於百餘年前的歐洲,其初衷是獎勵個人或小團隊的突破性研究,但當代科技已轉向跨國、跨學科的大型協同創新,三人共享的舊規則早已難以真實反映羣體智慧。尤其在自然科學領域,許多關鍵成果誕生於大型研究團隊,若以諾獎爲唯一指標,未免以偏概全。
評論稱,部分獎項更帶有強烈的政治與價值取向色彩。無論是文學獎還是和平獎,評選往往偏向符合西方話語體系的政治人物與文化作品,早已失去所謂「普世」公信力;至於經濟學獎,更被批評爲「脫離現實」——在美國高債務與中國脫貧奇蹟並存的今天,諾獎理論卻難以對全球經濟轉型提出有效解答。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院士張濤是諾貝爾化學獎得獎的熱門人選。(圖/翻攝自未來科學大獎)
評論強調,某些外媒與輿論喜歡用「諾獎數量」貶低中國創新體制,藉此推銷「西方模式優越論」,「但若中國輿論也陷入這套比較邏輯,正好落入對方設下的話語陷阱。」
評論分析,中國目前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與最龐大的應用市場,爲基礎研究與應用創新轉化提供了獨特優勢,從「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戰略,到全社會普遍尊重科研的氛圍,中國的創新體系正穩步成熟,這一階段更需要歷史耐心與戰略定力,而非急功近利的「獎項焦慮」。
評論提到,「不唯諾獎,也不反諾獎」,中國科研的目標從來不是爲了拿獎,而是要解決發展難題、推動技術突破、改善人民生活,比起外界的掌聲,更重要的是讓科技真正成爲推動中國繁榮與人類文明進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