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足抽血案 誰纔是真主角
臺師大女足隊抽血案延燒,臺師大運動競技系昨召開教評會,討論是否將周臺英解聘。記者杜建重/攝影
如果想要了解臺灣作爲一個後進已開發國家和文明社會所遭遇的困難和挑戰,近日引起國人關注的臺師大女足「抽血案」提供了一個令人心痛憤怒的絕佳案例。臺師大於昨日下午召開系級教評會,經歷數小時討論後雖仍不公開會議決議內容,但據媒體報導,系教評會已決議解聘周臺英教練。
周臺英教練固然難辭其咎,但整起事件的核心不只是周教練而已。如果只是熱愛足球或是出於「善意」,很難理解身爲相關計劃「協同主持人」的周教練爲何會長期對女足隊員提出抽血要求?如果周臺英只是配角,那「誰」纔是主角?
除了譴責周臺英個人的霸凌言行,我們更應該看到經費(每年數百萬至千萬不等,是否涉及商業利益仍待釐清)、論文、升等、還有世界排名,如此才能合理解釋爲何此一案件會在臺師大校內監控流程拖延超過半年,校評會甚至推翻調查小組的懲處建議。
臺師大官網列出的一則二○二二年新聞或許可以提供一個合理的觀察角度:「國際高等教育調查機構四月六日傍晚公佈全球大學學科排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共有十六個學科上榜,其中四學科入榜全球百名,教育學科獲評爲全球第廿六名,圖資管理全球五十一至六十名、語言學全球第九十名,首次入榜的運動學科則名列第五十一至一百名,表現亮眼」。
國內各大學努力追求學術卓越、世界排名和國際認可,臺師大也不例外,關鍵在於該如何實踐,又會逾越那些界線?除了先前臺師大校史和校齡是否應該「增加」廿四年的爭議,抽血案提供了另一個警訊。學術論文和世界排名堪稱國內各大學競相追逐的「魔戒」,卻也因此容易走火入魔,犧牲各種對於人(包括學生和教師)和價值的尊重。
大學的高度和氣度可說是一個已開發國家和文明社會的重要指標,這不僅是臺師大的挑戰,也是臺灣多數大學必須深思的嚴肅課題,日前美國哈佛大學與川普總統之爭可爲借鏡。
臺師大吳正己校長雖已代表校方向社會各界致歉,但似乎只將問題限縮在周臺英和陳忠慶兩位教師個人身上,沒有對於校內監控機制、校園生態、院系文化、師生關係(特別是教練與球員之間)提出反思,這樣避重就輕的記者會令人失望,更加凸顯一個獨立調查機制或委員會的必要性。
遺憾之餘,此案唯一令人欣慰的是衆多的「簡奇升們」。代表之一的簡同學勇敢擔任吹哨者,面對媒體不卑不亢條理分明,進退分寸拿捏合宜,得到了許多正面的迴響和鼓勵,她的表現遠超過記者會的諸多師長和事後震怒的相關部會官員,也讓我們對臺灣的高等教育和年輕世代抱持一些樂觀的期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