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赤腳踏入億萬年晶花池拍照,一句“招商對象”就能撇乾淨?
4月27日,貴州道真縣一女子赤腳進入奧陶紀晶花池拍照的視頻在網上傳播,引發生態保護爭議,目前該洞穴已緊急封閉。網絡視頻中,一名女子赤腳涉入洞穴內一汪乳白色晶花池,池底鋪滿透明穴珠與鈣膜晶錐,池壁生長着形似珊瑚、葡萄的沉積物。對此,當地文旅局證實該女士爲招商對象,並稱:“進洞確實是因爲招商需要,同意她進去的”。
招商需要,就可進入晶花池拍照嗎?從生態保護來說,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公開資料顯示,事發晶花池位於當地一處因水利工程意外發現的奧陶紀白雲岩洞穴內,該洞穴因內部保存着4.8億年曆史的“霧化沉積”地質奇觀,被地質學家譽爲“洞穴沉積物基因庫”。可見,這一自然景觀是非常珍貴的,除了具有極高的旅遊觀賞價值,還具有寶貴的科研和科普價值。
不僅珍貴,億萬年才形成的晶花池也是十分脆弱的。對此,有專家表示“人體帶入的油脂和微生物容易將池水多年形成的化學平衡打破”。還有專家表示,這樣的破壞基本不可逆。
退一萬步來講,即便是考察開發的目的,真有必要踏入晶花池拍照嗎?事後,一句“招商對象”就能說得過去?如果真如當事人所講“有專業人員陪同”,爲何還會有踩踏一事,連基本的保護意識都沒有嗎?不管怎樣,招商不是允許破壞的理由,開發更要以保護爲前提。如果保護意識尚未到位,就急着開發,無疑是一種破壞。
此事引發爭議的同時,也引發關於自然景觀開發與保護的探討。一直以來,對於類似自然景觀而言,開發和保護都有矛盾一說。開發難免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但這題就真的無解嗎?平衡之道又在哪裡?保護無疑是大前提,如何保護性開發,或者不適合開發就保護起來,還應提前進行研判,不應貿然闖入。如果開發是以破壞爲代價,那對自然景觀來說,也是一種人爲的消耗,對當地文旅以及相關企業來說也是竭澤而漁,並非長久之際。
目前,當地已將洞穴封閉保護,也算是亡羊補牢。開發雖暫告一段落,但當地以及相關人員不妨以此爲契機,好好補上這堂生態課。對於類似珍貴的自然資源,切忌打着開發的名義行破壞之實,只有保護得當,纔有後續開發與招商的價值。相關主管單位也要進一步梳理與強化保護與開發的流程與機制,同時要做好科普工作,提升公衆保護意識,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次上演。
馬上“五一”假期就要來了,對於公衆而言,此事也不妨當作一次提醒,外出遊玩要時刻將文明旅遊放心上,愛護自然環境,尊重文物古蹟,不亂伸手、不亂闖入,文明出遊,才能與美景“美美與共”。
特約評論員 若妍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