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癌友面臨「生育難題」 醫:癌症年輕化現象顯著
癌症年輕化現象顯著,女性癌友面臨「生育難題」;部分縣市政府推動醫療性凍卵補助,已有癌友因醫療性凍卵而順利求子成功。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101年至111年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統計,20至29歲年輕女性罹患乳癌及子宮體癌罹患人數均呈上升趨勢,尤以子宮體癌增幅2倍,癌症年輕化現象顯著 。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主任醫師黃馨慧指出,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而且年輕患者比例逐年上升。
乳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治療技術日益進步,第0至2期的癌友五年存活率已超過9成。不過,生育議題逐漸成爲癌友新的考驗。癌症治療中的化療與放療,會對卵巢造成嚴重損害,尤其卵子的數量與品質快速下降,對年輕女性而言,可能造成提早停經或永久不孕。
黃馨慧表示,很多癌友在康復後才意識到自己失去了生育能力,但爲時已晚;癌症治療除了殺死癌細胞,亦對卵巢功能造成傷害。爲提升癌友未來成功懷孕的機率,她建議,在治療前至少應凍存15至20顆成熟卵子;隨着年齡增加,所需卵數亦相對提高。
剛結束4次化療、20次放療的乳癌病友Natasha表示,在確診爲第一期乳癌時,僅被醫師簡單告知可以「考慮凍卵」,未有進一步說明或協助就被轉介到院內生殖科。「當時我根本不知道之後還要面對什麼難題,也沒太多時間去消化癌後生育資訊,一切都很倉促,被逼着短時間內做出重大決定。」她說。
Natasha說,許多醫療性凍卵的資訊都是自己上網查詢,那時政府並未有醫療性凍卵補助政策,發現TEFA臺灣凍卵協會推動「公益希望計劃」,針對20至40歲、因罹患乳癌或婦癌而有緊急凍卵需求的女性病友,提供凍卵補助,每人最高可獲得新臺幣2萬元,協助減輕凍卵療程的經濟壓力。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生殖中心主任醫師吳孟興表示,過往癌症主治醫師不大會主動告知患者「生育保存」的選項,成大醫院自數年前就與血液腫瘤科、乳房腫瘤外科等跨科別合作,讓第一線專科護理師與醫師都具備生育保存轉介的基本認知,且已有癌友因醫療性凍卵而順利求子成功。
臺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說,目前已有部分縣市政府推動醫療性凍卵補助,如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等,保障癌友在面對疾病時,仍有機會爲未來保留生育的可能。她建議,仍需進一步推動全國統一的生育保存機制與補助標準,讓凍卵不再是特定人羣的權利,而是所有癌友應得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