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聲】林昀萱/小產,需要更多照護的溫度
那年9月舉辦婚宴後,我開始積極備孕,隔年5月,第一次在驗孕棒上看到兩條線。然而還來不及感受這趟旅程的酸甜苦辣,一切便在一週後戛然而止。
原來,並不是每次懷孕,都能順利迎接新生命到來。驗孕陽性後,我趕緊安排婦產科看診,但陰道超音波未照到胚囊,抽血檢驗HCG數值,醫師才判定懷孕,並預約隔週回診。回診當天早上,陰道開始出血,晚間等待看診時,如廁之際發現一塊半透明的組織出現在馬桶裡,儘管並無醫學背景,仍在瞬間意識到,「這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沒有了」。
終於進入診間,醫師以平實的語氣告知「這是一次不成功的懷孕」,並開立子宮收縮藥;診間中僅有的一點溫暖,是護理師見到我落淚時,遞過來的衛生紙。初次懷孕與流產的看診經驗,最深的感觸,是懷孕初期的自然流產者在醫療現場似乎未被重視;常規產檢時,護理師會執行衛教,但自然流產僅有醫師簡短說明情況,離開診間後未有相關指導返家後的注意事項或如何休養。
我曾反覆檢討,是否太不小心才導致流產?後來自行查閱資料,才得知懷孕初期的流產機率高達15%~20%;若能在流產當天得知這項資訊,或許能少流一些眼淚。此外,流產在當代仍被視爲私密甚至禁忌的話題,導致遭遇流產的女性或家庭,缺乏抒發的管道或空間。願每個孕產家庭都能被妥善對待,願孕產的故事能被聽見,無論長短,無論結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