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設更加安全幸福的美好家園
本報特約評論員
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和城市風險複雜化疊加的背景下,統籌城市發展和安全,是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提升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高標準編制恢復重建方案,系統謀劃住房重建、基礎設施修復和鄉村振興任務,科學佈局村莊和公共服務設施,結合“平急兩用”功能建設,適度提高山區房屋和基礎設施建設標準,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我們就一定能把家園建設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北京市委書記尹力日前到懷柔區檢查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看望慰問受災羣衆和搶險救災一線工作人員。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錨定“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目標,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團結帶領羣衆加快推進各項重建任務,儘快恢復受災地區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努力建設更加安全幸福的美好家園。
今年7月,北京發生連日極端強降雨天氣,給密雲、懷柔、延慶、平谷等山區造成重大災害。當前,北京正全力保障好受災羣衆生活,分類施策做好羣衆安置,深入細緻開展傷亡人員家屬優撫等工作,及時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隨着各地損毀基礎設施搶修進度不斷加快,公共服務場所受損情況評估緊張進行,受災損失統計和保險理賠抓緊落實,對因災停工項目、停產企業的政策幫扶相繼到位,鄉村民宿、景點景區正穩妥有序恢復,基礎設施修復、家園重建、產業恢復等重建任務也同步啓動。
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任性”氣候給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暴雨、高溫、颱風等極端天氣事件愈發頻繁,不僅威脅着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對城市的正常運轉和可持續發展造成衝擊。因此,建設韌性城市在近年來備受關注。一座具有韌性的城市,能夠在面對氣候災害時,憑藉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損失,並迅速從災害中恢復過來。
北京是全國首個將韌性城市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早在2021年就發佈《關於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從空間韌性、工程韌性、管理韌性和社會韌性四個維度明確了78類任務分工。去年,《北京市韌性城市空間專項規劃(2022年—2035年)》出臺,提出到2035年,建成安全可靠、靈活轉換、快速恢復、有機組織、適應未來的首都韌性城市空間治理體系。從遵循“讓”“防”“避”的原則,優化城市“硬件”空間佈局,到逐年推進建設水、電、氣、熱等城市生命線系統分佈式、並聯式新模式,提升城市生命線整體韌性水平;從在全國率先形成市、區兩級自然災害單災種和綜合風險評估成果,到強化城市“軟件”中政府、社會、公衆的認知及應對衝擊的意識能力,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多元融合,北京圍繞韌性城市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
然而,我們也必須意識到,氣候變化等帶來地球生態的一系列改變,大大增加了自然災害發生的種類和強度。提升城市安全韌性的工作極爲複雜,涉及方方面面。韌性城市的規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在空間範圍上涵蓋城市、社區、山區等,不僅包括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的硬件建設,還包含經濟、社會、政策、技術、生態等軟件建設,覆蓋災前、災中、災後等各個階段。一方面要不斷增強城市安全運行的長板,另一方面要加快補齊抗風險能力和應急響應效率方面暴露出的短板。
北京此次提出結合“十五五”規劃編制,圍繞恢復提升目標謀劃一批重大項目,明確要全面提升山區防洪減災能力,加強跨區域雨情水情聯合分析,進一步提高預測預報預警能力,立足流域整體系統規劃建設防洪排水體系,探索構建智慧災情監測和應急管理系統,提升風險早期識別、動態監測和精準治理能力,就是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持續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科學理性之舉。
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和城市風險複雜化疊加的背景下,統籌城市發展和安全,是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提升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高標準編制恢復重建方案,系統謀劃住房重建、基礎設施修復和鄉村振興任務,科學佈局村莊和公共服務設施,結合“平急兩用”功能建設,適度提高山區房屋和基礎設施建設標準,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我們就一定能把家園建設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