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壘國手異膚飽受搔癢、流湯之苦 醫曝3大流言:別有症狀才治療
▲異膚病友黃小姐(左)與朱家瑜教授(右)揮棒三振異膚,開創人生全壘打。(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今年21歲的黃小姐,曾是中華女壘隊的亞運培訓國手,經常擔任中心打者的她,擁有能帶動全隊士氣的長打能力,但其實她從小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搔癢、腫痛與流湯流水之苦,嚴重時甚至病竈遍及全身從頭到腳,但因爲熱愛壘球,即使流汗與日曬都會加劇症狀,依然堅持夢想,在嘗試各種治療與偏方未見改善後,接受醫師建議,使用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後,停藥2年都未復發。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臺大醫院皮膚部教授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體質有關、反覆發作的慢性發炎疾病,正確觀念應是追求長期穩定控制,而非短期治癒。且隨着醫療進展,從傳統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口服標靶,到不同施打頻率的生物製劑,異膚治療已邁入長效針劑助穩控的多元選擇新時代,然而許多病友仍有很多錯誤的迷思。
最常見的就是「看幾次醫生纔會好?」朱家瑜提醒,異位性皮膚炎不是感冒,並非吃感冒藥就能痊癒,而是一種和體質有關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慢性病」,如同其他慢性病一樣,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控制。
也常常有人以爲「有症狀纔要治療」朱家瑜說,若只在症狀嚴重時才就醫治療,反而會讓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讓病情愈來愈難控制。就曾有病友接受兩週治療後自覺痊癒就中斷回診,結果半年後病竈大爆發,甚至出現感染,需要更長時間修復。朱家瑜強調,治療異膚就像調整體質,需要時間和耐心,除了基礎保溼與局部治療,更需要系統性控制免疫反應。
另一個常見流言則是「異膚一定要長期吃藥?」朱家瑜解釋,異膚除了口服藥物,還有多種針劑藥物,以及不同作用機轉的新型藥物可供選擇,且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異位性皮膚炎已進入生物製劑幫助穩控的多元選擇新時代。左起爲丁淑敏秘書長、黃毓惠理事、朱家瑜榮譽理事長、病友黃小姐。(圖/記者洪巧藍攝)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臺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介白素IL-13是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針對中重度異膚患者,傳統外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有限,近年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與生物製劑等精準標靶治療已是主要選項。
朱家瑜則提到,不要再誤以爲皮膚科醫生只會開類固醇,且部分小分子藥物、生物製劑也已開放有條件健保給付,建議多和醫師討論,衡量自身需求與經濟狀況,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以及生活上的安排與調整,以達到長期穩控的目標,甚至病竈有機會控制到讓人看不出來曾經是異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