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吃炒瓠瓜中毒 苦味是關鍵 絲瓜、黃瓜也要小心

瓠瓜、絲瓜、黃瓜若出現苦味,就該丟棄勿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陸浙江杭州一名女子因食用帶有苦味的炒瓠瓜後,出現腹痛、噁心等症狀,就醫後被確診爲葫蘆素中毒。醫師提醒,葫蘆類植物如瓠瓜(葫蘆)、絲瓜、黃瓜,在特定條件下可能產生葫蘆素毒素,若出現苦味,就該丟棄,不要食用。

根據陸媒《極目新聞》報導,杭州女子炒了一盤在自家菜園種植的瓠瓜,入口時感受到明顯苦味,當時覺得這種苦味能降火,就把它吃完,沒想到兩小時後開始劇烈胃痛,還出現嘔吐情況,就醫後發現是葫蘆素中毒,住院治療兩天後,目前已康復出院。

杭州市餘杭區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醫師孫國明指出,葫蘆類植物如瓠瓜(葫蘆)、絲瓜、黃瓜,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合成葫蘆素等毒素,這類物質有強烈刺激性,就算高溫烹飪也難以分解,食用後,輕則出現胃腸道反應,重則低血壓、休克、腎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孫國明提醒,缺水種植、長期未採摘的瓠瓜更要特別注意,老年人、兒童、孕婦及免疫力低下者對毒素較敏感,更要嚴格避免食用有疑慮的蔬菜。他也解釋,苦瓜雖苦,但其苦味成分是安全的,普通的瓠瓜、絲瓜若發苦,就要立即丟棄。烹調前可切小塊嘗味道。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曾指出,有79歲男子摘採自家種植的絲瓜烹調食用,但吃起來有苦味,不想浪費的他忍着苦吃完整條絲瓜,結果連續三天腹瀉脫水,送醫後確診爲絲瓜葫蘆素中毒。

農業部表示,絲瓜會有苦味主要來源是葫蘆素,一般種植情況下其含量微乎其微,但栽種期間如遭遇日照不足、低溫、害蟲叮咬、不當使用肥料、農藥問題等時,就會產生微量葫蘆素來提高自身抗性,目前臺灣的絲瓜栽培農戶,都有適當的栽培管理能力,這種含苦味的絲瓜並不常見。如食用到帶有苦味的絲瓜,需立刻停止食用,減少腹瀉情形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