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國際事務司長蕭柊瓊 優質農產品讓國際看見臺灣

農業部國際事務司司長蕭柊瓊,經長期努力取得多方面的國際檢疫認證。圖/陳碧芬

臺灣農產品5月將有一項「最國際」的大消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年會將正式通過臺灣爲「豬瘟非疫國」的認證並頒發證書,成爲亞洲唯一獲得豬瘟、口蹄疫、非洲豬瘟三大重大豬病非疫國認定國。因應此波美國關稅調整,農業部亦將投入180億元,從生產端、運送端、通路端,讓臺灣農漁產站穩美國市場。參與農業國際事務逾20年的業部國際事務司長蕭柊瓊指出,經長期努力取得多方面的國際檢疫認證,現階段在國內在品種、品質、產期等的有效管理下,對外要再用力於農產電銷、國際新世代小小消費者的「口味習慣」養成,創造臺灣農產品的長期加「值」及國際地位。

蕭柊瓊取得臺大農藝所試驗統計組碩士學位後,就進入臺灣省農業試驗所農藝系擔任助理研究員,開始她農業體系的公務人員生涯。至於參與農業國際事務,始自農委會企劃處貿易科技正,1998年調任農委會國際處,2016年以國際處副處長職務調任農委會資訊中心主任。

當時正值臺灣WTO談判入會的關鍵時刻,此爲行政院的施政大務,各部會對於國際法須加快掌握,爲此,蕭柊瓊還進入東吳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班研讀。

2024年回任農業部國際事務司長的現職後,她再度投身於臺灣農業的國際談判。今年的WOAH是戰果之一,農業國際事務爲「永續韌性」願景的推動引擎,能爲全球農業發展及糧食安全貢獻更多力量,並同步推動臺灣農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佈局。

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所面臨的貿易障礙,事實上遠高於科技成品。蕭柊瓊說,例如鳳梨、火龍果、釋迦的外銷,現以日本最佳,且進入日本市場的「全通路」,包括大型集團簽約、連鎖超市、便利商店小包裝、小學生營養午餐等,但韓國市場就一直進不去,主因貿易障礙太高,以後要想打通更多國際市場,農產品的品質、無蟲害的安全一定要堅持,更要做到價格差異化、讓品項儘量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