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味沒了 社區情感重新連結

臺中市霧峰區五福國小將雜亂的倉儲整修成「黑翅鳶休憩所」,學童從室內就能直接看見稻田美景與黑翅鳶動態。(五福國小提供/潘虹恩臺中傳真)

臺中市霧峰區過去採慣行農法,一度讓田野間瀰漫農藥味,居民返家後關緊門窗,感情漸漸疏遠,自推動友善農法後,農友大讚「重新連結起社區情感,是意外之喜,也是最大收穫」;爲讓學生了解家鄉,在地五福國小亦將雜亂倉儲整修成黑翅鳶休憩所,讓學童透過玻璃落地窗,觀察到田野四季變化與黑翅鳶生態。

霧峰農會理事黃炳南8月31日分享,五福社區過去種稻採慣行農法,噴灑農藥來防蟲與抗菌,一般會有2個月是農藥期,不僅田間瀰漫農藥味,也在無形中吃下農藥,居民下班、放學返家,就將門窗關緊,加上週邊沒有公園和休憩場所,街坊鄰里疏於交流,情感也慢慢生疏。

黃炳南說,開始推動友善耕作後,不再使用農藥,居民慢慢願意走出家門,互相交談,社區內的後溪底福德祠過去都沒有人來,現在常常上午10時多就會看到大家一起泡茶聊天,很有人情味,「重新連結起社區情感,是意外之喜,也是最大收穫」。

而在地的五福國小周邊稻田圍繞,爲讓學童瞭解地方生態,校方投入近200萬元將雜亂的倉儲整修成「黑翅鳶休憩所」,4月落成。室內設置烤箱與多項烹飪工具、沙發和閱讀區,更將面對稻田的牆面改爲整面落地窗,能直接看見稻田隨四季變化的美景,用望遠鏡細細觀察黑翅鳶動態,讓學童大讚「好新奇!」

校長賴如足說,從五福社區的5甲地到霧峰的百甲良田,有賴地方一起努力,學校也希望能利用此空間,讓學童休息時貼近地方生態,不再只侷限於課程才能走進地方;此外,黑翅鳶休憩所也開放外借給社區使用,希望打造與社區共好的教育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