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商行支農支小責無旁貸
近日,廣西、浙江、內蒙古等多地的農村商業銀行召開2025年年中工作會議,在對上半年展業情況進行回顧的同時,也開始研究部署下半年的重點任務。概括來說,農商行在穩中求進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如何推動主責主業向上向好。這其中,支農支小成爲多家銀行“施工圖”中的高頻詞。
支農支小是農村商業銀行的核心定位,也是農商行金融服務的主陣地。農商行堅定支農支小,努力做小做散,通過加大信貸資源供給,把資金投向“三農”和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既有助於支持其化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又能加快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農商行下好涉農金融服務這盤棋,首要前提是釐清服務邊界,切不可偏離主業,如此才能築牢信貸業務底盤,跑出涉農服務加速度。
從我國金融體系看,目前以農商行爲主的農村中小銀行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其與“三農”有着天然的地緣優勢,支農支小可謂責無旁貸。然而,在農村金融市場中,實際上參與主體衆多,行業競爭越發激烈。大型銀行憑藉資金、低利率等優勢,加速下沉金融服務,不少優質信貸客戶被分流、掐尖,對農村中小銀行的生存空間產生較大沖擊。這也是繼改革化險、壓降不良後,農商行不得不面臨的一項新挑戰。從農商行內部看,在風控能力、公司治理、數字化建設等方面與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有着顯著差距,無不對其主營業務形成掣肘。
面對發展瓶頸,農商行深耕農村金融市場之路註定佈滿荊棘,但不能由此退縮。正所謂,越是風高浪急,越需要堅定前行的信心。當務之急,就是要儘快補短板、強弱項,才能抓住行業變局中蘊含的機遇。不少省份的農商行在年中工作會議中反覆提及,要始終堅守支農支小初心,迴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在深耕金融爲民中增厚優勢,把根扎向鄉村沃土最深處。
數字化快車就是機遇之一。農商行向來數字化基礎底子薄、起步慢,深耕支農支小主戰場,手裡沒有金剛鑽絕對攬不了瓷器活,更搭不上數字化快車。當大行運用金融科技,以低成本優勢涌向農村金融市場時,農商行不能熟視無睹,急需在移動支付、場景金融等方面佈局和優化數字展業服務。數字金融可以有效破解金融服務農戶、小微企業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抵質押物評估難等問題,這恰如一把金鑰匙,能夠精準打開銀行授信難題之鎖,提升信貸員敢貸、願貸的積極性。
通過數字化重塑服務值得提倡,但倘若忽視修煉內功,也難以事半功倍。與大行相比,農商行的優勢是決策鏈條短、機制靈活,能快速適應市場變化和滿足客戶需求。因此,農商行要有序推進機構改革,通過機制創新賦能業務發展,激發信貸流程、組織架構活力,這樣才能在行業競爭中贏得主動權。同時,還要發揚老一輩農商人帶着借據印章奔走在田間地頭的揹包精神,加快移動展業與走訪問需相融合,提升用戶黏性。
支農支小說易做難,難在長期堅守。農商銀行等中小銀行既然錨定支農支小的目標,就要確保支農支小力度只增不減,且不能因一時的困難而動搖、泄氣。唯有久久爲功,積小勝爲大勝,方可行穩致遠。接下來,農商行應儘快鞏固優勢、擦亮特色、做細服務,推動經營轉型升級,這是農商行破局謀變的重要突圍方向。(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寶會)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