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初二龍擡頭 臺大重現罕見「米龍」製作全過程
新竹太初玄清宮葉峻男道長製作米龍的龍身。圖/臺大提供
今爲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聖誕,也是傳統習俗「龍擡頭」的日子。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中心與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西門町的樹心會館(西本願寺舊址)舉辦「安龍多重奏:道教與創作」米藝展演,現場可一睹難得一見的米龍製作,探索傳統儀式如何在臺發展出不同面貌。
「安龍多重奏:道教與創作」由國內知名米龍藝術大師葉峻男、十鼓擊樂團執行長江逸芹以及包含中央研究院院士李豐楙等相關領域學者參與。
臺大表示,「米龍」是臺灣北部正一派道壇「安龍謝土」科儀中的特色,在人們施工動土、破壞土地原有秩序後,會在廟宇落成的慶成醮典中舉行安龍謝土儀式,以安鎮龍神、重建土地秩序。
傳統安龍謝土儀式中,助手以約50斤米在廟內草蓆上排出大致龍形,左置青龍符,右置白虎符,等良辰吉時一到,道士爲米龍開光點眼,安鎮龍神,送走虎神,時長約一個小時。臺大表示,今日活動也安排難得一見的米龍製作現場展演,讓大衆能近距離感受米龍從無到有的製作經過,體會手工創作的細緻歷程及文化精神。
另外,臺大也指出,進入21世紀後,米龍製作規模已有很大改變,從原本的50斤白米逐步擴大到幾萬斤,儀式也從隸屬醮儀一部分,變成幾乎與之並行或獨立舉行,在部分地區,米龍甚至超越醮儀脈絡而成爲祈福儀式,廣泛運用在神明誕辰或各種節日慶典中。
臺大人類學系特聘教授、國科會人社中心主任林瑋嬪表示,活動邀請大衆一起參與文化儀式,安龍儀式在當代有越來越多新風貌,也很有生命力。但比起進香,安龍還不夠被認識,因此希望透過今天的活動,讓參與者都能用新的方式理解世界。
米龍龍頭雛形。圖/臺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