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拼命變更建地...颱風一來就淹大水!專家無奈:不是隻有賣錢才值得尊重

農地示意圖/記者黃羿馨攝影

這幾天,臺灣的暴雨、淹水、極端氣候,又讓我們看見了一個老問題:我們對土地的理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是一個房仲,這句話聽起來可能讓你覺得我講的接下來都是爲了利益、爲了交易,但這次,我不打算從「利益」出發。

我想說的,是這些年來我看到的一種荒謬:臺灣幾乎所有的土地,都在拚命想變成「建地」。不管它原本是農地、是保育地、是森林邊坡、是偏遠鄉區,只要能變更、只要能蓋房子、只要能炒價,大家都說這是「機會」。

但農地不能只是被拿來「等待變更」的吧?那些地之所以是農地,是有原因的吧?它的地形、水源、排水性、與整體山林的結構有關,有些地本來就不適合承載水泥結構,有些坡地一旦開挖就會引發連鎖災難。

那爲什麼,在臺灣,只有建地才叫「值錢」?爲什麼農地被視爲「沒價值」、「一輩子賺不到錢」的象徵?我們到底怎麼了?什麼時候變成這樣的?

政府不是不知道極端氣候的危險,也不是看不見農地的潛力,但爲什麼這麼多年來,政策一直都只往「都市開發」、「容積誘因」、「建地變更」走?

臺灣這麼多農地與美景,爲什麼不能好好發展成「真正永續的觀光基地」、「兼顧美感與實用的景觀聚落」?我們難道不能打造一種「不破壞自然、又能創造收入」的空間設計?而不是把所有希望都綁在水泥建案與豪宅預售?

我知道,有人會說:「因爲農業沒落了啊」、「因爲城市纔有錢啊」。

但你知道嗎?真正的發展從來不是隻有蓋房子,是你能不能用土地,養出價值、養出生活、養出自然與人共存的場域。

如果你想用一塊農地賺錢,那也沒問題,但你有想過怎麼做嗎?你有真正思考過一個方案嗎?還是你只是想着哪天變成建地,就能賣個好價錢?

我還是會繼續賣地,這是我的工作,但我想做的不是推你一把去亂買、亂蓋、亂期待,而是希望,讓每一筆土地的交易,可以有一點點責任感、有一點點敬畏、也有一點點新的想像。

不是每塊地都該變建地,但每塊地,都值得被理解。

我當然想賺錢,更想發大財,你儘管嘴,反正我也不會聽,因爲我愛的是這塊土地,而我始終相信:每種用途都有它存在的道理,而不是在每次大自然反撲時,纔看見人類的自大。

◎本文內容已獲 Kori的選屋筆記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