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國民黨國際形象
(圖/本報系資料照)
筆者經常批評外語媒體以及全球各地「智庫」專家在報導臺灣相關議題時,所出現的錯誤與偏頗。對於最近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外媒報導也不例外。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於18日揭曉,候選人鄭麗文共獲得6萬5122票,以50.15%的得票率當選國民黨主席。
此次選舉由鄭麗文勝出後,路透社將鄭麗文形容爲一位激進人物(firebrand),也許僅僅因爲她敢於直言。然而,「firebrand」這個詞通常帶有負面含義,並不是讚美之詞。臺灣的國安官員經常在希望某些新聞「先在海外曝光、再被國內媒體報導」的情況下,將獨家消息提供給路透社。在臺灣,這種操作被稱爲「出口轉內銷」。最近一次的例子是,路透社於10月9日刊登一篇獨家報導,透露賴清德總統次日在國慶演說中將宣佈打造「臺灣之盾(T-Dome)」防空系統的計劃。
《日經亞洲》則稱鄭麗文爲新貴(upstart)。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新人或缺乏經驗者。然而,鄭麗文從政已有35年,並自2005年加入國民黨以來,曾擔任黨職、立法委員,並在馬英九政府時期擔任政府發言人。這樣的經歷怎麼會是「新貴」?
新加坡《海峽時報》稱鄭麗文爲黑馬(dark horse),意指意外獲勝的人。但在選前幾周,不論媒體或國民黨內部所做的黨員民調,都顯示鄭麗文是領先者。一位被普遍預期當選的人,又怎會是「黑馬」?
在馬英九政府後期,國民黨在國際上的形象受創,主要原因是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阻止與中國簽訂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生效。此舉使得當時支持該運動的民進黨在國際形象上大幅提升,而國民黨則大爲受損。
從那時開始至今,民進黨及蔡英文政府、其後的賴清德政府,在確保外語媒體對臺灣的報導能與民進黨想表達的訊息一致方面,確實做得令人佩服。
在朱立倫於2021年當選國民黨主席後,筆者曾在本報撰寫了數篇評論,探討國民黨在改善其國際形象方面的成功機會,或是否可能獲得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包括川普第一任政府、拜登政府以及川普第二任政府對民進黨的那種支持。
筆者並不認爲賴清德政府已經失去川普政府的信任,即便有些美國評論人士持此觀點。即使川普政府對賴政府有所疑慮,也並不意味着他們支持國民黨在臺灣重新執政。
如今,鄭麗文面臨艱鉅挑戰──要提升她自己與國民黨在臺灣以外地區的形象。(作者爲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