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小米三年就能造車,蘋果爲何不能?

小米SU7 Ultra

鳳凰網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1日,小米本週發佈了高端車型SU7 Ultra。《紐約時報》週五發文,分析了小米能短時間造車,蘋果卻失敗的原因,點出了中國的供應鏈主導地位、小米生態的整合優勢。

經過近十年的嘗試後,蘋果公司最終還是在去年放棄了製造電動汽車的努力,取消了一項耗資100億美元的項目。

然而去年在中國,電子產品製造商小米僅用了三年時間就開發出了首款電動汽車,並交付了13.5萬輛。該公司誓言在2025年將這一交付量數字提高一倍。

中國供應鏈優勢

小米能夠在蘋果失敗的地方取得成功,顯示出中國已經徹底主導了電動汽車供應鏈。中國公司已經掌握了電動汽車的製造技術。通過利用這些供應鏈基礎設施,小米能夠快速且低廉地獲得零部件。

政策上的支持幫助中國電動汽車公司掌控了包括汽車電池礦物質在內的供應鏈各個環節。這一早期優勢幫助了兩家中國公司比亞迪和寧德時代成爲了全球前兩大電池製造商。

小米利用上了這一供應鏈優勢,它的汽車使用了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的電池。藉助與北汽的合作,小米得以迅速啓動生產。目前,北京的建築工人們正晝夜不停地工作,爲小米建設二期汽車工廠。

小米SU7配件

諮詢公司AlixPartners的亞洲汽車業務負責人史蒂芬·戴爾(Stephen W. Dyer)表示,上述所有制造能力幫助中國電動汽車公司在開發到生產上花費的時間,遠少於中國傳統汽車製造商,使它們能夠迅速將新車型推向市場,並專注於開發可以持續更新的軟件。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動汽車公司開始扭虧爲盈,其中包括零跑汽車、理想汽車和賽力斯。此前多年,他們爲爭奪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展開了激烈競爭,併爲此投入了大量資金。

小米並不是唯一一家涉足電動汽車的中國消費電子公司。華爲也正在開發自動駕駛系統,該公司已經與多家中國汽車製造商合作,包括賽力斯、上汽集團、北汽集團和奇瑞。

生態整合

小米生產各種電子產品,從機器人吸塵器到空調,這些產品通過其操作系統互聯,並通過其應用程序進行控制。從某種程度上說,小米汽車SU7只是另一種電子產品。它可以使用從其他設備收集車主日常習慣的數據,來確定爲汽車電池充電的最佳時間。

“小米已經真正開始融入你的家庭中,”法國外貿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Gary Ng)表示,“一切都連接在一起,這是其他公司做不到的。”

雖然SU7的銷量僅佔中國頂級電動汽車製造商銷量的一小部分,但它和其他中國公司對長期主導中國豪華車市場的外國製造商構成了沉重打擊。在SU7上市的一年內,保時捷在中國的交付量下降了近30%。

週四晚上在北京,小米發佈了高端版汽車SU7 Ultra,同時推出了其最新智能手機的頂配版。該公司在德國紐博格林賽道上試駕了SU7 Ultra的原型車,爲該車的推出進行了一場盛大預熱。小米表示,它在那裡創造了“最快四門轎車”的記錄。監管文件顯示,小米還計劃在今年發佈一款運動型多用途汽車YU7。

瞭解中國消費者

小米的消費電子產品備受歡迎,這使得它能夠深入瞭解中國消費者的偏好。在SU7交付的第一天,買家就可以去小米的應用商店購買配件來裝飾汽車,比如模擬儀表盤時鐘和連接到觸摸屏面板的一排物理開關。

“品牌的優勢使小米領先於許多競爭對手,”諮詢公司Sino Auto Insights的董事總經理 塗樂表示,“這是在全球銷售汽車所需要的,因爲它不僅僅是一種消費品,還是一種情感產品。”

國內的激烈競爭促使許多中國汽車製造商向全球汽車市場出口大量平價電動汽車。去年,比亞迪在全球銷售了超過400萬輛新車。

中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小米汽車走出國門只是時間問題。(作者/簫雨)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鳳凰網科技。想看深度報道,請微信搜索“鳳凰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