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賴清德團結十講暴露臺灣3分歧 恐淪北京加大軍事施壓藉口

臺灣總統賴清德6月8日於高雄視導「海安12號」演習。路透

紐約時報報導,臺灣總統賴清德近期展開「團結國家十講」引發政壇與社會激烈反應,批評人士認爲此舉可能適得其反,激化社會對立,這凸顯臺灣在身分認同、與中國大陸緊張關係及維護國家安全等三方面的分歧,而巡迴宣講可能成爲北京進一步加大對臺軍事壓力的藉口。

紐時報導描述,賴清德目前正在兩條戰線上作戰,一是來自中國的武力威脅,二是把持立法院的反對黨。儘管賴清德試圖透過團結十講消弭分歧,卻可能反而加劇分歧。

賴清德第一講已經引發中國不斷升級的口水戰。紐時報導提到,此事牽涉風險極高,北京已經在臺灣周邊進行例行空海軍事行動,未來可能會以賴清德演說爲藉口,進一步加大對臺灣的軍事壓力。

批評人士也嚴厲譴責,稱賴清德加深分歧,且破壞脆弱的兩岸現況。

對此,臺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告訴紐約時報,「賴清德儘可能發動他的支持羣體以確保罷免案成功。」

南樂補充:「賴清德現在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麥克風,他無法推動政策,能做的政策調整也全部都非常有限。坦白說,他身爲總統唯一真正有實質影響力的時候,就是發表演說時。」

紐時報導引述臺灣中央研究院學者汪宏倫指出,臺灣的地位問題存在難以調和的對立觀點。

汪宏倫表示:「由於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與國際處境,有關臺灣主權的敘事本來就很難清晰界定,無論是以臺灣爲中心的敘事,還是以中國爲中心的敘事,雙方都會將對方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