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雕塑”再通報:如此遮遮掩掩如何取信於人

兩年前,不少網友吐槽河南平頂山魯山縣花700多萬元建造了一個牛郎織女地標雕塑,疑造價過高,此事引發廣泛關注。

2025年7月16日晚,平頂山聯合調查組再次就此事通報稱,經查,魯山縣委、縣政府在雕塑項目動議、決策、實施過程中,存在決策不規範、監管不到位問題。同時,該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先建後招、圍標串標、價格虛高問題。2023年9月8日,由平頂山市紀委監委對負有領導責任的魯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批評教育,責令寫出深刻檢查;對負有直接領導責任的魯山縣分管副縣長給予誡勉談話處理。2025年2月18日,與事件相關多人已獲刑。

時隔兩年,此事終於有個交代,雖遲但到,大家也總算沒白等。此事能公開透明呈現在世人面前,相關責任人也都沒有逃脫法律的制裁,自然少不了當地的“刀刃向內”,嚴格依法依規辦理此事,但更值得表揚的,還當屬當初廣大網友的質疑和輿論的監督。沒有這些質疑和監督的驅動,恐怕大概率也不會有官方調查的介入和如今真相的水落石出。

回到此事的起點,當網友們看到這一雕塑時,第一反應就是“又醜又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偏好,“醜”的判斷或可說是主觀的,但“貴”卻可以從客觀角度去論證。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個雕塑的用料和成品模樣,都很難和700多萬畫等號。網友還檢索公開信息,發現這個雕塑可能存在“中標程序違法”“未批先建”等問題。更何況當地才摘掉“貧困縣”帽子沒多久,就花700多萬搞一個雕塑,這相當於當地近千名低保戶一年的補助,這很不尋常且很刺眼,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之嫌。

花費715萬元的雕塑覈定造價僅207萬元。如今的事實也證明:事出反常必有妖,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樣的典型案件也向社會釋放明確信息:合理正當的質疑和監督,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

這次輿論監督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早期此事引發輿論關注後,就不乏“不和諧音符”,比如當地縣住建局工作人員辱罵採訪記者等。後續雖然當地介入調查並進行通報,但在公開透明及時迴應公衆關切這件事上,依然存在很明顯的不足。2023年9月,聯合調查組的初步調查結果,只在內部通報,並沒有公開。即使到了今年2月,此案相關責任人都已被判刑,事情基本已經塵埃落定,公衆依然沒有等到官方通報,堪稱重度“拖延症”。

而此次的官方通報,也並非官方主動的,而是在市民和媒體的連環追問下被動發出的,令人感嘆:幸虧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兩年了咋調查結果還沒出來?”答案可能不是“不能”,而是“不想”。在這種情況下,此次通報也只能視爲輿論監督在現實中的一次延遲迴響。

雖然當地已對調查結果通報不及時問題向社會表示歉意,但延遲通報的現實依然讓人懷疑,如此遮遮掩掩、磨磨蹭蹭,當地是不是還存在“鴕鳥心態”,不敢直面輿論監督?若如此,又怎麼能讓人相信當地對形象工程、決策失誤、監管失守等問題的反思是觸及靈魂的?並會轉化爲實際的行動、更健全的機制?

事情發展到了這一步,公衆還關切的是,已從“文化地標”淪落爲“政績污點”甚至還扯上了刑事案件的牛郎織女地標雕塑,又該何去何從?如果拆除,浪費資金和人力物力,不拆除,其無疑會像“一根刺”一樣紮在當地,難不成還要留着用於警示教育?面對這一“燙手山芋”,當地不能無視,畢竟解鈴還須繫鈴人。而在踐行層面,聽取“民意”爲民益,或纔是真正的破局之道。

此次通報最後寫道:“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以此爲鑑,舉一反三,抓好源頭管理和日常監管,堅決避免此類問題再次發生。”當地的表態,是否會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我們拭目以待。除此之外,正確對待輿論監督,在實事求是中使其的迴響及時且有力,不僅是公衆對當地的告誡,也是對其他地方的現實提醒。

(來源: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