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全球秦商力量 共繪陝西發展新藍圖——專訪秦商總會黨委書記劉阿津
2025年秦商大會於5月19日至21日在西安召開。本次大會以“溫暖奮鬥者 秦商再啓航”爲主題,旨在進一步凝聚秦商力量、賦能陝西發展。秦商是陝西發展的寶貴資源與重要力量。廣大秦商積極弘揚企業家精神和新時代秦商精神,主動融入陝西高質量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浪潮,爲陝西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展現出新時代秦商的卓越風采與責任擔當。大會期間,本報記者專訪了秦商總會黨委書記劉阿津。
記者:自秦商總會成立後,全球秦商組織迅速壯大。您認爲這些年秦商在組織建設、合作機制等方面取得了哪些顯著的進步?
劉阿津:自2012年成立以來,秦商總會以“打造國際著名、國內一流商會”爲目標,構建了覆蓋全球的組織體系與長效合作機制。
全球網絡立體化,目前,秦商組織影響力輻射全球,已在40餘個國家落地生根。在國內,秦商組織實現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市、縣全覆蓋,總數超360家,形成了縱橫交織、內外聯動的龐大網絡體系,成爲推動區域經濟交流合作與商業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註冊會員超5萬家,鏈接全球300萬秦商。
常態化聯絡機制,秦商總會設立專門部門統籌全球商會聯絡,通過年度工作報告、各類對接會等制度,確保與各地商會保持高頻互動。
品牌活動凝聚合力。年均舉辦“全球秦商大會”“年會”“全球陝西商會聯誼會”三大品牌活動,“聯誼會”已在遼寧、吉林等16省輪流舉辦,成爲資源對接與情感聯結的核心平臺。
記者:目前全球秦商服務網絡遍佈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全國各省、區、市,全球陝西商會註冊會員達5萬多家。秦商在拓展國際和國內市場的過程中,形成了怎樣獨特的發展模式和優勢?
劉阿津:秦商依託全球網絡,形成“資源整合+精準對接”的發展模式,在國際國內市場展現獨特競爭力。
全球資源樞紐化。通過“引進來走出去”雙向策略,2024年換屆大會後頻繁組團出訪海外重點市場(如東南亞、歐洲),熱心接待全球商會代表團,精準匹配陝西新能源、裝備製造等產業需求。戰略聚焦與產業鏈深耕模式。聚焦“一帶一路”與陝西“51 條重點產業鏈”(工業34條、農業9條、旅遊8條),會員企業擔任16條產業鏈“鏈主”。
記者:秦商大會舉辦以來,廣大秦商在陝累計投資超1萬億元,實際到位資金5000億元以上。在推動陝西經濟發展方面,秦商除了投資之外,還在哪些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能否分享一些具體的案例?
劉阿津:秦商在經貿投資外,還深度參與陝西社會治理、產業升級與公益事業,形成“經濟+社會”雙輪驅動格局。
產業鏈引領:在工業領域,會員企業主導的光子等產業研究院推動西安成爲全國激光產業核心區;農業領域,積極與楊淩示範區探索多個不同領域的智慧農業示範基地。
抗疫與公益擔當:2021-2022年西安疫情期間,全球秦商捐款捐物3.38億元,保障12個社區、20所高校物資供應;十四屆全運會期間,會員捐款9400萬元、商會捐款100萬元,系唯一獲“協作單位”稱號的社會組織。
鄉村振興實踐:擔任安康紫陽縣“脫貧攻堅合力團”團長單位,6年累計投入資金8652萬元,實施82個幫扶項目,帶動消費幫扶超千萬元,助力當地富硒茶、魔芋等產業規模化發展。
記者: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您認爲秦商面臨着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秦商總會將如何引導秦商把握機遇,應對挑戰?
劉阿津:秦商面臨的機遇有國家“雙循環”戰略、“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爲秦商拓展中亞、東盟市場提供窗口。面臨的挑戰有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傳統產業轉型壓力增大(如煤炭、製造業需向綠色化、智能化升級)。
秦商總會將引導秦商增強科技創新賦能,成立“科技創新專委會”,開展數字經濟培訓,邀請專家解讀產業趨勢,推動衆多會員企業接入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國際化能力建設,提供法律、稅務等跨境服務,2025年計劃組織多批次企業赴RCEP成員國考察。
記者:對於秦商未來的發展方向,您有怎樣的期望和規劃?秦商在助力陝西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承擔哪些責任?
劉阿津:秦商將繼續完成產業升級,聚焦光子產業、富硒食品、文旅融合等賽道,培育更多的“專精特新”秦商企業。
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秦商商會合作,引導東部資本與技術向陝西轉移。
作爲陝西“民營經濟生力軍”,秦商將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聚力推進產業強鏈補鏈延鏈、縣域經濟激活、開放型經濟建設,成爲“一帶一路”經貿合作骨幹力量。
記者:秦商文化源遠流長,總會在傳承和弘揚秦商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編輯《千年秦商列傳》等。未來在秦商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還有哪些計劃和舉措?
劉阿津:未來將發佈《新時代秦商精神倡議書》,啓動“秦商文化全球行”活動,在海外更多國家設立“秦商文化驛站”,推廣《千年秦商列傳》等成果,提升秦商品牌國際影響力。
(中國日報陝西記者站 秦峰|周瑋漪)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