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牀不是做錯事!醫揭夜尿常見原因 8歲童接受治療找回自信
尿牀不是做錯事!醫揭夜尿常見原因,8歲童接受治療找回自信。(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宜蘭縣1名8歲男童因尿牀而逐漸陷入自卑與壓力中,家長雖然曾帶孩子到診所就醫,但初步評估仍正常,家長最後帶孩子到陽明交大醫院小兒腎臟科尋求專業協助,醫院診斷爲「原發性夜尿」,醫師也提醒,夜尿的治療不僅需要醫學介入,更需要心理支持與生活調整並行。
陽明交大醫院小兒腎臟科醫師林自華表示,夜尿的治療不僅需要醫學介入,更需要心理支持與生活調整並行。(圖/陽明交大醫院)
陽明交大醫院小兒腎臟科醫師林自華指出,夜間遺尿俗稱尿牀,是指4歲以上的孩子在睡眠中仍然無法自主控制排尿的情況,根據研究,大約有15%的5歲孩童會有尿牀問題,每年會有約15%的孩子隨着年齡增長而自然改善,但仍有約1%的成年人在20歲時仍受到夜尿困擾。
林自華表示,醫院會先安排尿液檢查與超音波影像,排除泌尿道感染、膀胱或腎臟結構異常等問題,同時請父母詳細記錄孩子的日間與夜間排尿情況,確保並非其他重大疾病引起的「繼發性夜尿」,經過完整評估,該名8歲男童是「原發性夜尿」,是因爲排尿系統的成熟較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且易熟睡纔會夜尿。
林自華解釋,夜尿的治療不僅需要醫學介入,更需要心理支持與生活調整並行,首先,必須讓孩子減少羞愧感並建立合作意識,避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父母則可以從日常習慣着手,晚餐後適度控制水分攝取,睡前先排空膀胱,夜間房間放置小夜燈或小馬桶方便如廁,並鼓勵孩子,而非責備。
若夜尿狀況持續影響生活,醫師會依據情況建議有些家庭使用遺尿感應器,透過聲音或震動提醒孩子起牀;而針對年紀較大的兒童,則可視狀況評估使用抗利尿激素或增加膀胱容量的藥物,幫助緩解症狀。
院方表示,經過3個月的治療與生活調整,男童情況明顯改善,已能夠整夜安睡,更開心地說:「我再也不用擔心早上起來牀單是溼的了!」家長也露出久違的笑容,表示不僅夜尿問題解決了,孩子的自信心也回來了,全家人的生活品質因此提升許多。
院方表示,夜間遺尿是兒童常見的生理現象,家長切勿因羞愧或擔憂而忽略問題,也不要過度責備或懲罰孩子,否則可能對孩子的自尊與親子關係造成長遠影響,若孩子的尿牀情況長期未改善,建議及早就醫。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