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中國籃球名人堂感受傳承的力量
“公生明,廉生威”,當93歲高齡,首位以裁判員身份入選中國籃球名人堂的郭玉佩先生鏗鏘有力地說出這句話時,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沒有肌肉碰撞的聲音,那就不叫訓練。”傑出教練員馬清盛的兒子馬越回憶當年在八一體工大隊訓練場上的情形時,坐在臺下的張斌、匡魯彬等八一男籃名宿們的思緒,似乎也回到了那個光輝歲月。
“只要我們在場上,韓國隊就得繞着我們走,”傑出運動員鞏曉彬還是那般灑脫,他隨後補充道,“日本隊也是。”
3月23日,2024年中國籃球名人堂入堂儀式在春日裡的清華大學舉行,李漢亭、吳成章、李震中、黃烈、郭玉佩、馬清盛、楊潔、苗立傑、鞏曉彬等9位中國籃球史上的傑出人物,接過象徵榮譽的徽章,他們的故事與精神就此銘刻於中國籃球的史冊中。
自1895年籃球運動由天津傳入中國,這項運動在中國大地上已走過 129個春秋。爲了系統性梳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國籃球名人堂通過 “傑出運動員”“傑出教練員”“傑出裁判員”“中國籃球先行者” 四大類別,將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性人物納入其中。
尊重歷史、傳承精神是名人堂設立的意義所在,也是當下中國籃球重新崛起所急需的力量源泉。
81歲的中國籃球名宿吳忻水指導替父親、101歲高齡的吳成章領取名人徽章時,講述了1948年父親和隊友們爲參加倫敦奧運會,輾轉多國“走穴”,邊表演邊籌措路費的故事。
傑出運動員苗立傑回顧自己輝煌的籃球生涯之際,也分享瞭如何從1999年亞錦賽的巨大挫折中,經過魔鬼式的訓練,一步步助力中國女籃重回高峰的奮鬥歷程。她還告誡後輩,除了要刻苦訓練,還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籃球智商,相信自己的隊友,“2005年我去到WNBA薩克拉門託君主隊,在那裡我開始真正享受籃球,以前只有得分才高興,但後來擋拆、助攻,都能讓我樂在其中。和得分相比,助攻讓我更好地理解了籃球運動,只有跳出被勝負左右的執念,才能走得更遠”。
現在,中國籃協各級國家隊、俱樂部球隊、甚至學校校隊,運動員的天賦都不差,也都有不錯的後勤保障,眼界、視野更加開闊,出國訓練、比賽、拉練早就是家常便飯。但可能就是因爲缺少了老一代運動員刻苦訓練的精神,再加上現在外界的各種影響,中國籃球才進入到了一個低谷期——中國男籃已經連續兩屆無緣奧運會,中國女籃也在巴黎奧運會上遭遇“滑鐵盧”。
中國籃協主席郭振明在中國籃球名人堂活動期間就指出,“目前,籃球領域思想作風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存在重商業價值、輕社會價值,重個人利益、輕集體利益等急功近利的思想。部分籃球從業者使命感、責任感、榮譽感不強,將個人利益、局部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這都給我們的行業治理帶來了一些挑戰。”
國內職業籃球賽場上,運動員基本技術越發粗糙,惡意傷人動作頻發。以CBA公司剛剛開出的一張罰單爲例,在廣廈男籃客場挑戰山西男籃的比賽中,廣廈男籃中鋒許鍾豪因惡意擊打山西男籃球員張寧,被處以3萬元的罰款。這不是許鍾豪第一次因惡意傷人動作被處罰。當然,還有亟待提升的中國裁判員的執法水平。日前,中國籃協宣佈,本賽季WCBA半決賽和決賽,將有外籍裁判員執法。同時,中國籃協也計劃,即將結束常規賽所有比賽的CBA聯賽,也將邀請外籍裁判執法季後賽,進一步學習瞭解國際執裁理念和標準,全面與國際接軌。
3月23日的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見證9位中國籃球史上的傑出人物進入中國籃球名人堂的,還有新一屆U19國青男、女籃。入堂儀式過程中,他們在聆聽老一代籃球人的故事後,也接受着名宿們的審視。傳承與發揚,正是中國籃球名人堂的現實意義所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