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反殺大數據,真的奏效了!!
機票太貴了,我不買了。
以前,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瘋狂搜索旅行攻略、購物種草,無意識地在大數據面前立住了“消費主義”人設。漸漸地這羣人被大數據盯上,同一時間裡,他們與朋友一起比對電商價格,驚覺自己的機票比別人貴、點外賣也沒有券、酒店也少了升房機制。
於是,熟知互聯網邏輯的他們,開始刻意地在大數據面前建立“消費敏感型”人設。不僅有空就對着手機說“沒錢”,還在“罵機票專用帖”裡表達對定價的不滿。他們抱着勢必要反殺大數據的心態,渴望在摳摳搜搜中薅上名爲資本主義的羊毛。
時至年關,人們開始張羅春節返鄉、全家出行的計劃,他們發現機票越看越貴,一箇中午的時間上漲千元。如此超乎想象的漲價,激發了消費者的逆反心理。
一夜之間,小某書上突然出現了很多罵機票專用帖。評論區千篇一律的“機票太貴了,買不起,我不去了。”“機票降低不到300以下,我是不會買的。”“XX軟件你聽好了,如果不降500,我直接卸載軟件。”試圖用此影響大數據算法的機制。
小紅書@星矢香阪 ▐
還有網友大方分享着自身的實驗成果:“跨年準備和朋友去維港看煙花,第一次搜機票的時候發現要三千大幾,經過三天堅持不懈的發表窮鬼文案,後來再刷機票,價格就變成了兩千出頭。”
導致評論區清一色的跟風“辱罵”或“懇求”。
沒錯,有人硬氣的裝窮,就有人卑微的哭訴。
“求求了,學生黨真的沒錢,過年好想和家人團聚。”“拜託了,能不能給我一張月薪3000的打工人能接受的國航機票啊。”網友們精準劃分到國航、東航、攜程和去哪兒。通俗來說,看上什麼就掃射什麼,準備在哪花錢就瞄準哪裡。
攜程、去哪兒網等電商平臺也深諳流量密碼,只要你@官方賬號,它們還會在評論區現身爲你送上50到300元不等的優惠券,以此撫平你內心的躁動,順便收割一波關注。
該方法在旅行上奏效後,年輕人也將窮鬼人設照搬到了生活裡。
點外賣要大額券,還要0.01元的拼好飯;羽絨服要充絨量90%,價格百元以下的;酒店也要價格優惠、衛生乾淨、好地段,總之衣食住行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不是人們第一次神話算法了,消費者堅信在這個算法當道的時代,每個人都被貼上了精準的畫像標籤。你的消費習慣、搜索記錄,對價格的接受度、敏感度都被默默記錄着。
算法會根據這些數據,爲每個人量身定製一個“專屬價格”。但這次,消費者的集體吐槽意外戳中了算法的死穴,連最固執的算法也不得不調整策劃。
電影《頭號玩家》 ▐
消費者不禁莞爾:原來在數字時代,傳統的討價還價仍然有效。爲此他們還推理出了一套所謂的價格暴降公式:
1.首先可以多嘗試用售價較低的安卓手機搜索下單。不過已經被殺熟過的賬號,突然換一個手機,價格影響也不大。所以只建議第一次買機票這種大額消費,可以註冊新賬號,使用這一殺招。
小紅書上關於反大數據殺熟的方法,層出不窮 ▐
2.最好不要使用同一平臺預訂機票酒店。 如果不具備切換平臺的條件,網友建議先買機票後買酒店。 尤其是酒店不支持退改的國際行程,當大數據認爲你不得不去的時候,機票便會價格上漲,尤其是返程機票。
3.分散搜索偏好,儘量不要顯得太專一。假設你想要買一件始祖鳥長款羽絨服,也可以搜搜其他品牌的短款、長款羽絨服,別讓大數據一下猜到你的心思。多和電商平臺玩玩“極限拉扯”,在購物車裡隨時轉轉,但就不買,時間久了也會降價。
小紅書@幹就完事兒了(瘋癲版) ▐
真實性供大家自行判斷,不過歸根結底,就是搞心態。 在這一場價格拉鋸戰裡,看誰能堅持到底。 適當的小聰明能幫消費者省錢,但長遠來看,重要的是要推動市場形成透明、合理的定價機制,是消費者可以聯手廢除所謂的“蘋果稅”。
畢竟,最好的博弈是雙贏,而不是永無止境的游擊戰。
小某書上有一篇這樣的帖子:“罵了之後,價格就真的便宜了嗎?”評論區裡有部分人展示了捷報,還有少部分人表示好像罵了價格之後,越來越貴了。
其實,在你許願可以原價搶到金珉奎見面會門票的時候,大數據已經深知你的段位。反向殺熟上,電子AI永遠比人類運用得更加爐火純青。
小紅書@VIPUI.Design ▐
不過,這場大數據之戰裡,唯一得到的消費者利好印證是:假裝是個男人。
去年夏天就有一條這樣的新聞:一名政法學院的女生,因爲一支洗面奶將某知名美妝公司告上法庭。具體原因是消費者在購買該品牌的女士洗面奶時花了149元,但隨後她就發現此品牌的同功效男士洗面奶卻只要82元。
經過發酵,越來越多人開始下意識地搜索“男士專用”。 實在是大數據讓女性花了太多冤枉錢。 作爲女性,我們只能自己想辦法。 畢竟很多產品從誕生那一刻,並沒有明確的性別定義。 常規認爲的男士專用,女性用起來也一樣香。
男士登機包內部有4-5個夾層,
完美適配母嬰所需的乾溼分離、側面抽紙袋這些功能。
小紅書 @野生芋泥 ▐
大數據推給你的刮鬍刀不僅和脫毛刀一模一樣,而且颳得又快又幹淨。但凡與“母嬰”掛鉤的東西,價格也要貴上好幾倍,這時候你會發現大數據推送的男士登機包和母嬰包所差無幾。就連同樣的襯衫,男款也比女款的做工要好……
是的,這場大數據之戰,受傷的不只是熟客,還有女性消費者。
電影《時間規劃局》中,
上層社會用時間數據重新制定了社會規則 ▐
隨着資本的介入,如今的大數據早已脫離了服務社會、精準投放的本意。“大數據殺熟”讓“信息透明”的消費者無處遁形,當我們沉迷於數字時代的個性化服務時,我們也變成了冰冷的數據庫,變成了可供科技公司售賣的數字之一。
如果有一天,大數據開始爲人類打分。
那麼,我們,是否會淪爲數據的奴隸?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 小紅書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