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藝術盛會「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明熱鬧登場
李光裕 LEE Kuang-Yu,機智鬥牛士 Tactful Matador2016,銅 Bronze,258 x 115 x H130 cm。圖/採泥藝術提供
2025年萬衆矚目的第六屆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明(5/9)連續三天於南港展覽館登場,不僅匯聚國內外頂尖畫廊參與,更有許多新銳藝術家、國際策展人間交流互動,帶來嶄新思維的裝置藝術作品,精彩可期。
其中,採泥藝術帶來四位重量級藝術家—霍剛、李光裕、宋曉明與陳承衛,橫跨油畫與雕塑領域的經典之作,展現豐富多元的當代藝術風貌。採泥藝術亦將於博覽會公共展區特別推出李光裕的大型裝置作品《鬥牛劇場》,結合其獨特的雕塑語彙與劇場美學,營造出一座充滿戲劇張力與空間對話的藝術場域。
高齡93歲的霍剛,作爲華人幾何抽象藝術的先鋒,本次在臺北當代將帶來多件全球首度公開的最新作品,延續其「天馬行空、無中生有、莫名其妙、妙不可言」創作理念,展現獨樹一幟的東方几何抽象語彙。
霍剛HO Kan_抽象2024-067Abstract2024-067_130x100cm_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_2024。圖/採泥藝術提供
宋曉明的作品將於藝術博覽會現場與採泥畫廊個展《空白敘事》同步呈現,展現其不同時期的創作軌跡。透過疏離的表達方式,引導觀者重新審視圖像的深層意義,並探討「視覺幻象的產生,是否正好揭示了人們對事物表象的慣性與偏執?」
宋曉明SONG Sheau-Ming_膠帶, 灰階的褐色與深褐Tapes, Brownish Brown & Sepia_50 x115cm_油彩、壓克力、比利時畫布Oil and acrylic on Belgium linen_2025。圖/採泥藝術提供
陳承衛以「生命之花」全新系列創作,探索生命流轉與個人情感的交融。作品透過繽紛柔和的色彩與靈性氤氳的花卉意象,不僅表達對親情的深刻情感,更是一種對生命力的禮讚。
陳承衛-CHEN-Cheng-Wei_生命之花(暫108)Blossoms-of-Life_壓克力、畫布Acrylic-on-canvas_180x120cm_2024。圖/採泥藝術提供
耿畫廊則是與 TKG+ 懷着對當代藝術探索的熱情,於現場帶來蘇笑柏、薛保瑕、蔣友梅、彭薇、蘇孟鴻、吳耿禎、林明弘、邱承宏等八位藝術家,從各自不同角度出發,共譜出一段關於生命、時間與文化的多重對話。
蘇笑柏藉由大漆與繪畫之間的轉化,展現時間在厚薄肌理中累積的痕跡,他以圓弧狀的邊緣與磨損紋理,構築出一種介於繪畫與雕塑之間的立體效果;薛保瑕則透過冷熱抽象的語彙,在嚴謹理性的結構與流動的色彩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使畫面呈現一種內在張力與秩序共存的狀態;蔣友梅以身體與心性修練的互文記錄,將濃重油彩和輕透墨跡透過手筆反覆運動,轉譯成色彩與空間融合的抽象敘事;蘇孟鴻的繪畫作品以鮮明的色彩與自由奔放的筆勢,賦予畫面極大的情感張力,使畫布成爲個人精神狀態與集體記憶的交會之地;彭薇將傳統與當代視覺語彙並置,透過細膩的筆觸與畫面構築,形塑出層層交疊的視角。
Su Xiaobai, Apatite Blue © Su Xiaobai and Tina Keng Gallery
Ava Hsueh, Greeting © Ava Hsueh and Tina Keng Gallery
林明弘以日常生活中的布料與傳統印花爲素材,在層層變化中創造出既親民又充滿驚喜的視覺空間,藉此激發對個人經歷與文化傳承的再思考;吳耿禎則在繪畫中挖掘圖像與符號的詩意,他的畫面如同歷史與個人記憶交織的場域,體驗藝術如何超越具象;邱承宏的創作宛如一場考古探險,透過抽象手法挖掘生存時空中曾存在的軌跡與身影,結合對光影與媒材特性的敏銳洞察,將材質的選擇與結構進行解構並重塑。
Jam Wu, Bonfire ─ Weaving ─ 126 © Jam Wu and TKG+
谷公館則在當代藝術博覽會上呈現羅智信、韋嘉、吳俊勇、簡翊洪、張凱鈞、石孟鑫、周康,共七位藝術家最新創作 。
羅智信爲臺灣最具代表最活躍的年輕當代藝術家,於現場展出最新雕塑、浮雕作品《番茄種子通過身體發芽》及《Selfing 1》。雕塑新作《Selfing》以植物常見的繁殖策略「自交」爲題。浮雕作品《番茄種子通過身體發芽》則取樣物件與人體的孔洞、凹陷與腔室;韋嘉以布面丙烯材質爲主,介於具象與抽象間的形態,作品的核心價值,始終是對於人的各種生命狀態的關懷;吳俊勇的畫面裡有着蓬勃旺盛的「人」的狀態,有時是生活,有時是亙古的天心情慾,構成了作品神奇而獨特的敘事性和精神性;簡翊洪從傳統水墨出發,發展出屬於自己時代的人物造型,畫中的少年往往是自己的隱喻;張凱鈞作品裡的抽象更接近朦朧的空間或事物的光影,都是對於這個世界的投射,他將壓克力顏料在畫布上層層罩染,將七彩的光內化成漸漸消逝而昇華成的永恆。
羅智信,《番茄種子通過身體發芽》。圖/谷公館提供
韋嘉,《伴侶》, 2024, 丙烯畫布, 100x80cm。圖/谷公館提供
而石孟鑫擅長將日常感知放大,此次帶來2024年創作的《龍舌蘭 #2》是旅行途中無意間被帶回來,把島嶼的日常經過塑造與模具複製的材質轉換,變成一張無法吻合的拼圖; 周康的繪畫在丙烯顏料的揮灑與油墨迭印的反覆中,融合了間接製作與直接繪畫的方法,使畫面造型更加扁平化,那些直視鏡頭的人物像是在遊戲裡飽嘗現實世界的人生生存狀態。
石孟鑫,《龍舌蘭 #2》, 2024, 玻璃鋼, 木頭, 162x162x197cm。圖/谷公館提供
除了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帶給喜愛藝術的民衆源源不絕新感受外,由泰德美術館策畫、於6/27在中正紀念堂登場的「威廉.透納特展」,也特別規劃透納與14位國際頂尖當代藝術家展開跨時空對話,包括約翰.亞康法、奧拉佛.埃利亞鬆、理查德.朗、科妮莉亞.帕克、凱蒂.帕特森、馬克.羅斯科、潔西卡.沃博伊斯等近30件藝術作品與透納畫作輝映,展現威廉.透納對繪畫以及西方藝術中崇高表現的決定性影響。
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842.圖/TATE
【2025 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時間:2025.05.09~2025.05.11
地點:臺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四樓
官網: https://taipeidangdai.com/zh-hant/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英國泰德美術館典藏】
時間:2025.06.27 ~ 2025.10.12
地點:中正紀念堂1、2展廳
官網: https://uevent.udnfunlife.com/TurnerTaipei2025
售票: https://pse.is/7f8nv6
▪ 手機報稅超簡單!4步驟輕鬆搞定 一圖看節稅秘訣不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