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世界雞蛋日嗎?皮蛋、茶葉蛋、醬油漬蛋黃… 10種亞洲人烹飪雞蛋的方式你最喜歡哪一種?
用這些亞洲烹調手法讓雞蛋料理更特別。 Photo: Unsplash
你知道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五,其實是「世界雞蛋日」(World Egg Day)嗎?這個節日由國際雞蛋委員會(International Egg Commission)於 1996 年創立,旨在喚起人們對雞蛋營養價值的認識,並致敬這顆最平凡卻不可或缺的日常食材。從復活節的彩蛋、俄羅斯的法貝熱蛋,到橫濱用 16 萬顆蛋製成的巨型蛋料理,世界各地都有屬於雞蛋的文化故事。
雞蛋之所以被譽爲「完美食材」,不僅因爲價格親民,更因其驚人的多變性。正如《Master Chef》等節目裡展現的創意,只要善用一顆蛋,就能成爲廚房裡的魔術師。然而,在亞洲廚房中,雞蛋的意義遠不止於此。這裡的雞蛋承載着風味與歷史:它們被醃成黑亮的皮蛋、慢煮至液態黃金,或炸成酥脆如雪花的蛋酥,展現出雞蛋的百種面向。
在這個屬於雞蛋的節日裡,Tatler 精選了 10 道超越水波蛋與荷包蛋的經典亞洲蛋料理,從街頭小吃到節慶佳餚,一起探索這顆小小食材的無限可能!
非籠飼雞蛋的崛起
近年來,「非籠飼雞蛋」成爲全球飲食與永續農業的新趨勢。所謂非籠飼,並非只是讓母雞離開籠子,而是讓牠們能自由活動、展現天性。依飼養方式不同,可分爲平飼(母雞在室內走動、覓食、棲息)與放牧(提供戶外空間讓牠們曬太陽、洗沙浴)。
這樣的轉變不僅關乎動物福利,也與食品安全與環境永續密切相關。歐盟預計 2027 年全面廢除籠飼,亞洲多國亦陸續推動相關標準。臺灣雖仍在起步階段,但家樂福自 2018 年起率先提出「四大非籠飼雞蛋承諾」,並於今年六月在 Jasons Market101 打造全臺首家只販售非籠飼雞蛋的超市,讓友善選擇逐步走進日常生活。
1. 皮蛋
皮蛋,又稱千年蛋(thousand-year egg)、混沌子,起源於明朝(14至17世紀)。根據《益陽縣誌》記載,明朝初年在湖南省益陽縣,一個養鴨人家的鴨子在石灰堆裡下了蛋,幾個月後被發現,剝開來發現蛋已凝固,顏色變黑,這便是皮蛋的雛形。皮蛋的製作原理是將鴨蛋在黏土、石灰和灰燼的混合物中醃製數週至數月,蛋白即變成深琥珀色的果凍狀,蛋黃則呈奶油狀,色澤深沉,帶有泥土的氣息。大衆也時常將皮蛋比喻爲藍紋乳酪或松露。
常見吃法包括皮蛋瘦肉粥(廣東)、皮蛋豆腐(臺灣夜市經典涼菜),或搭配醃姜作爲小食。雖然它的味道並非人人能立即接受,但對愛好者而言,絕對是種無可取代的經典滋味。
2. 茶葉蛋
茶葉蛋是歷史悠久的經典街頭小吃,先將雞蛋煮熟,放入以茶葉、醬油和多種香料(如八角、肉桂、花椒等)調製的滷汁中再次燉煮,使其入味並形成獨特、如大理石紋般的裂紋圖案。據說這種做法起源於宋代,當初是爲了在長途旅行中調味和保存煮熟的雞蛋而發展初期料理。衆所周知,演員成龍很喜歡茶葉蛋,據說他經常在拍攝期間爲他的劇組準備茶葉蛋。
茶葉蛋時常出現在臺灣 7-11 便利商店、便當以及農曆新年期間的中式家庭廚房,有一些現代版本也會添加花椒增添一抹微麻辛香。
3. 醬油漬蛋黃
醬油漬蛋黃原理其實跟茶葉蛋類似,但其作法只會使用到蛋黃的部分,因此也被稱爲醬油玉子(shoyu tamago)。製作方式是取出溏心蛋的蛋黃,浸泡於醬油、味醂與高湯(韓式版本則加入蒜頭、辣椒與糖)中醃漬。經過數小時後,蛋黃會變得濃稠如果醬、鮮味飽滿且色澤油亮。
此蛋料理常見於溫泉蛋丼飯、牛丼、拉麪配料,或包進韓式飯卷(kimbap)中,帶來出其不意的濃郁驚喜。
4. 流沙蛋黃
鹹鴨蛋曾經純粹是因爲便利而誕生的食物:在中國農村和東南亞,人們常以鹽水或草灰醃製,以延長保存期限。隨着時間推移,其金黃松香的蛋黃因濃郁鹹香與鮮味而備受喜愛,最終演變成現代點心界的熱門主角——流沙包。此外,流沙蛋黃也能在新加坡鹹蛋蟹、洋芋片、義大利麪,甚至是可頌中,找到它的身影。
5. 辣椒炸蛋(Telur balado)
辣椒炸蛋(telur balado),又稱巴拉多雞蛋,是來自印尼西蘇門答臘米南加族的家常料理,做法是先將水煮蛋油炸至表面起泡微皺,再拌入以紅辣椒、番茄、大蒜與紅蔥頭製成的鮮紅叄巴辣醬。特別的是,這道料理的調味與臺灣熟悉的三杯、辣炒風味很接近,也很適合在夏天的時候當作開胃菜料理享用。
辣椒炸蛋常見於爪哇和峇里島的巴東飯(Nasi Padang)、街頭攤販與食堂(warung),有時也會加入印尼甜醬油(kecap manis)提味,或搭配炸天貝(tempeh)一起享用。
6. 金絲卷(foi thong)
這道以蛋爲主的甜點在泰國稱爲金絲卷(foi thong),在越南則叫 mut trung。製作方法是將蛋黃細細淋入滾燙糖漿中,形成一縷縷金黃甜絲,象徵着富貴與長壽。據傳它於 17 世紀由葡萄牙裔孟加拉商人 Maria Guyomar de Pina 引入泰國,結合歐式糖果工藝與在地食材,成爲融合東西風味的經典之作。
金絲卷時常出現在泰國王室宴席、婚禮喜盤與新年賀禮,通常會搭配糯米飯或綠豆餡一起享用。
7. 鹹鴨蛋
大家常吃的鹹蛋,或稱鹹鴨蛋,通常經過兩至四周的鹽水醃漬,或以草木灰與鹽巴包覆熟成,數百年來一直是中國與東南亞家庭餐桌上的常備食材。鹹蛋白質地緊實且帶強烈鹹味,蛋黃則細沙般鬆軟、油潤飽滿,風味濃郁迷人。其時常出現於菲律賓番茄沙拉(ensaladang kamatis)、泰式青芒果沾醬、中式月餅與粥品配料,有時也會加入炒蝦或揚州炒飯中,增添鹹香層次。
8. 韓式蒸蛋
韓式蒸蛋(Gyeran jjim)傳統上使用韓式石鍋(ttukbaegi)盛裝,上桌時仍在冒泡,吃起來的口感既蓬鬆又柔軟。這道菜通常以鯷魚或昆布高湯調味,常見於韓式小菜(banchan)、寺廟料理,或作爲燒烤店裡令人舒心的開胃菜。
9. 玉子燒
要能夠做出完美的玉子燒對日本壽司師傅而言是一種出師禮。 Photo: Pexels
層層疊疊、微甜滑嫩的玉子燒(tamago yaki)是一種用方形平底鍋(makiyakinabe)製成的日式煎蛋卷。其調味以醬油、高湯與砂糖爲主,鹹甜交織、層次豐富,是日料中最考驗功夫的一道料理之一。對壽司師傅而言,能完美掌握玉子燒被視爲一種「出師禮」,據說有位名廚甚至爲此練習了 300 次,才終於獲得主廚認可。
玉子燒時常出現於握壽司、便當、日式早餐盤,甚至有時會以甜點形式登場。
10. 鴨仔蛋
鴨仔蛋,又稱毛鴨蛋(Balut)是將孵化到約 15 至 21 天的鴨蛋,用水煮熟後食用的東南亞菜餚,其中在菲律賓和越南特別常見。其蛋黃綿密、湯汁濃郁,而半發育胚胎的獨特風味雖然備受烹飪界的青睞,但也同時引發全球爭議。鴨仔蛋常在《終極任務》(Fear Factor)等挑戰節目,或菲律賓街頭小吃攤出現,通常搭配岩鹽與醋食用。越南則有 hot vit lon(搭配叻沙葉與姜),也常與啤酒一同享用;在菲律賓,鴨仔蛋更被視爲壯陽補品與解宿醉秘方。
※本文由《Tatler Taiwan》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