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民國時期,肇慶七星巖曾有一座龍母廟
在嶺南地區,龍母信仰源遠流長,其核心祖庭位於西江中游的德慶悅城龍母祖廟。自秦漢以降,龍母作爲水神、生育神與地方保護神的形象深入人心,香火綿延不絕。每至五月初八龍母誕,悅城祖廟前舟車輻輳,四方信衆雲集,形成廣府文化圈最爲盛大的民間民俗活動之一,其影響力沿西江流域輻射甚廣,乃至東南亞甚至北美大陸。
▲ 《宣統高要縣誌·輿圖》中白沙龍母廟與羚羊峽口龍母廟
▲ 《宣統高要縣誌·輿圖》府城南門外龍母廟
肇慶作爲西江重鎮,歷史上與龍母文化聯繫緊密,舊有城白沙、城南門外、以及城東羚羊峽口均建有龍母廟,是本地信衆崇奉龍母的重要場所。
進入民國,隨着現代公園理念的引入,位於肇慶城郊、以喀斯特峰林與溶洞奇觀著稱的七星巖,逐漸成爲重要的公共遊覽地。正是在這樣的信仰背景與地域發展背景下,發生了一件融合傳統信仰與現代公共空間建設的事件——1936年春,七星巖公園內新建了一座龍母行宮。《香港工商日報》對此進行了報道,以下爲報道原文。
▲ 《香港工商日報》
肇慶七星巖建龍母廟竣工
《香港工商日報》1936年4月27日第二張第四版
肇慶悅城龍母廟,香火素盛,每屆誕辰,四方善男信女,到者如雲。七星巖公園辦事中人,以該廟爲西江著勝蹟。去年冬,在三仙觀前,建龍母行宮一所,並將城西門外白沙龍母廟神像等物,遷該公園,苐以增遊人興趣。現已工竣,廿四晨八時,僱道士開光,婦孺攜香燭往拜者甚衆,其他各巖遊容亦倍增。
▲ 《香港工商日報》
這段報道清晰地勾勒了事件始末:七星巖公園管理方認識到悅城龍母祖廟作爲“西江著勝蹟”的巨大吸引力。爲提升公園遊覽價值,決定在公園內引入龍母信仰元素。遂將行宮選址於著名道教場所“三仙觀”前,並於1935年冬季動工。此舉不僅利用了原有宗教氛圍,也可能借助了三仙觀的場地或影響力。尤爲關鍵的是,管理方將肇慶城西門外當時已荒廢的歷史悠久的白沙龍母廟內的神像及重要祭祀物品,遷移至新建行宮。這相當於爲七星巖行宮注入了“正統性”與歷史延續感,使其遠非空殼建築,而是承載着原有信仰實體的轉移。1936年4月24日,七星巖龍母行宮竣工。當日清晨八時,公園方面聘請道士舉行隆重的“開光”儀式——這是道教爲神像注入靈性的關鍵環節,標誌着行宮正式啓用。儀式吸引了大量本地民衆,尤其婦女兒童,他們攜帶香燭前來祭拜,場面熱鬧非凡。報道特別指出,龍母行宮的出現也顯著增加了七星巖其他景點的遊客量,初步實現了“增遊人興趣”的初衷。
▲ 七星巖三仙觀(拍攝於2025年2月)
七星巖龍母行宮的興建,是民國時期地方政府或公共管理機構(公園管理處)主動介入並引導傳統民間信仰資源,服務於地方經濟(旅遊業)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它將具有廣泛羣衆基礎的龍母信仰“移植”到新興的公共休閒空間,既滿足了民衆的信仰需求,又爲公園注入了文化內涵和吸引力,形成了一種“文化信仰+旅遊”的早期模式。將白沙龍母廟舊物遷入,更是巧妙地將地方信仰記憶融入新地標。
▲ 七星巖(1938年)
然而,這座行宮的歷史似乎相對短暫。隨着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和華南地區的淪陷,肇慶及七星巖亦未能倖免於戰火。這座1936年盛大開光的龍母行宮,可能在戰亂中損毀或湮沒。如今七星巖景區現存建築中,其蹤跡已難尋覓。
儘管如此,這段歷史記載依然珍貴。它不僅印證了龍母信仰在民國時期西江流域的強大生命力及其被作爲文化資源加以利用的現實,也反映了肇慶地方在現代化進程中,試圖調和傳統信仰與現代公共空間建設所做的努力。
端溪文史創建於2015年9月,立足於發掘德慶人文歷史,放眼泛德慶地區(即德慶曾經管轄過的包括今封開、雲浮、鬱南、羅定、信宜等地)以及肇慶地區鄉土史情。你關注我,我致力於追尋歷史本源。歡迎讀者轉發分享。在這裡,您可以閱讀許多關於德慶乃至肇慶人文歷史的文章,希望能讓您更加了解德慶(肇慶)歷史,幫助您深入研究德慶(肇慶)文化。
其他公衆號轉載本公衆號原創作品需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