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瞭解超額儲蓄?
圖╱本報資料照片
超額儲蓄相關數據
近年由於超額儲蓄年年逾3兆,引起關注,由於這筆錢被視爲閒錢,閒錢過多就可能拿去炒股、炒房,炒過頭就會出現泡沫,泡沫一旦破滅就釀成蕭條,因此有點洪水猛獸的感覺。
要了解超額儲蓄,得先明白什麼是儲蓄?一般人理解的儲蓄是在銀行裡的存款,是過去累積到現在的存款總額,但在國民所得統計裡,儲蓄是一年的收入拿去消費後還有賸餘的錢,並不包括去年、前年的存款,這一點很重要,不弄清楚會衍生出許多誤解。
瞭解儲蓄了,那何謂超額儲蓄?就是這一年的儲蓄被引導到投資之後還有的賸餘,這裡的投資是指買設備、建廠房、修橋樑這類的固定資本形成,可不是投資股市、投資房市那種投資。這也很重要,不弄清楚也會衍生許多誤解。
閒錢如何有效運用?
那麼,儲蓄和投資有什麼關係?爲什麼要用儲蓄減投資然後稱其爲超額儲蓄?其目的是想知道閒錢是否被有效的運用,如果被有效引導到投資,那麼超額儲蓄就等於零,但如果像臺灣每一年都超過3兆,那就表示臺灣的閒錢太多,想想,一年3兆,過去五年所累積的超額儲蓄就高達17兆,這是一筆巨大的閒錢。
這些閒錢其實一點也不閒,沒有被引導到投資,可能就會流入股市、房市,這是央行最擔心的事,然而,這該怎麼辦?多數人都說,應該鼓勵企業投資,進行公共建設來消化這些閒錢。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細看各業,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零組件業年年投資上兆,投資已不低了,毋需再鼓勵,至於傳統產業,由於出口不如往年繁榮,盈餘有限,要進行大規模投資已有所不可能。
依海關統計,去年臺灣出口30類產品中,有20多類的出口值比十年前還低,在這個處境之下,要讓這些產業進行投資來去化超額儲蓄,有可能嗎?至於半導體雖然投資已多,但由於盈餘仍多,因此仍可累積出可觀的企業儲蓄,從而推升我們的超額儲蓄,這些年超額儲蓄連年逾3兆,這自然是半導體業的貢獻。
對外投資成好去處
這說明什麼?說明超額儲蓄連年升高,正是如今不均衡產業結構的結果,不是鼓吹一下投資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也不是雲淡風輕說幾句擴大公共建設的話就能改善的,研究超額儲蓄不能只看總數,要深入各業才能看出端倪。
不過,也別太擔心,近幾年由於臺積電等業者相繼赴海外投資設廠,不少閒錢已引導到這些投資活動上了,只是從國民所得定義而言,由於這些投資不在國內,不能列入,以致超額儲蓄連年膨脹,但從資金流動而言,到熊本、亞歷桑那和在新竹建廠並沒有差別。如果把去年赴海外投資於製造業的262億美元也列入投資毛額,投資即增臺幣8,400億元,如此一來,超額儲蓄也就沒那麼多了,隨着對外投資愈來愈多,未來也許我們要擔心的是儲蓄太少了。
小檔案■超額儲蓄(S-I)是國民儲蓄毛額減國內投資毛額,同樣建廠房、買設備,在國內進行這項投資活動會算到I,但如果在外國進行這項投資活動並不列入I,111年經濟部覈准對外投資製造業的金額只有35億美元,112年升至160億美元,113年達到262億美元。
小檔案■國民儲蓄包括家庭、企業及政府三類儲蓄,早年儲蓄多來自家庭部門,隨着經濟發展,企業儲蓄(未分配盈餘及公積金提撥)後來居上,民國93年、94年超越家庭儲蓄,隨後又被超越,自99年迄今,企業儲蓄遙遙領先,112年企業儲蓄2.5兆,家庭儲蓄1.9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