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人格違常」嗎?自戀型、逃避型都上榜
精神疾病分爲很多種,其中包含「人格違常」,僅少數人聽過,卻是必須被正視的名詞。(圖片來源/Pexels)
在以前保守的年代,「精神疾病」似乎與多數人無關,甚至是避談的禁忌話題,但隨着世代變遷,生活壓力、食安與環境污染等問題加劇,罹患該疾病的人數也隨之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臺灣因精神疾患就醫人數高達303萬人,其中女性近58%,顯示現代人應重視精神疾病的重要性。
精神疾病分爲很多種,其中包含「人格違常」,僅少數人聽過,卻是必須被正視的名詞。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臨牀心理科主任李維庭臨牀心理師指出,「人格違常」又被稱爲「人格疾患」,指的是一些特定的個性型態,會造成這個人生活上的困難,像是損害其社會及職業方面的效能。
他解釋,具有「人格違常」特性的人,情緒、社交人際、認知功能及衝動控制上會有偏差。另外,「人格違常」是『個性』型式的一種,因此發生於個性定型期,也就是青春期或成年早期,若觀察國中或高中初期的學生,可能會查覺到正在發展出人格違常的人。「人格違常」在精神醫學上區分成3羣,再細分爲10種性格特性,分別是A羣人格違常、B羣人格違常及C羣人格違常。
1、A羣人格違常:人際表現自我中心、退縮;情緒反應冷淡、多疑;思考邏輯不易被人理解。又細分爲以下3種類型。
(1) 妄想型:容易疑神疑鬼、防衛心重。例如,無證據就懷疑伴侶的忠誠度。
(2) 類分裂型:讓人感覺這類人不需要任何人際關係,能獨自一人生活;對於別人給予的讚賞或批評無感。
(3)分裂病型:讓人覺得不會社交,缺乏親密朋友;有古怪想法及奇特的說話方式,情感表達侷限。
2、B羣人格違常:個性戲劇化、情緒起伏相當大且頻繁;一直尋求關注,經常陷入人際關係的衝突裡。細分爲以下4種類型。
(1) 反社會型:負責任、缺乏道德感、以侵犯他人權利爲樂等等。
(2) 邊緣型:情緒極度不穩定、反應過激、衝動;極度的人際不安,經常擔心自己被拋棄等。
(3) 戲劇性:以相當誇張的情緒及言談表達,在人際關係中渴望被關注,也喜歡利用身體外觀引人注意。
(4) 自戀型:過度自大,不斷地尋求他人的誇讚;忌妒他人的成功,缺乏同理心。
3、C羣人格違常:這羣人的特徵是以焦慮緊張爲主,細分爲以下3種類型。
(1) 逃避型:人際關係相當脆弱,禁不起他人批評,容易受傷;對於與人的互動感到焦慮,因此會逃避人際接觸;深怕行爲舉止愚蠢,覺得樣樣不如人。
(2) 依賴型:經常「依賴他人」,自己無法做出決定;害怕與人分離,不切實際地擔心自己會孤苦一人。
(3) 強迫型:完美主義者,過度注重細節,因此經常被他人認爲一絲不苟、過於固執。
李維庭表示,「人格違常」可以簡略地歸因爲先天生理上的與後天環境上的因素。先天因素包含遺傳、基因及腦部發展等,A羣人格違常的先天因素比例較重;後天因素則包含父母管教及態度、同儕經驗等,通常C羣人格違常的後天因素比例較重。
至於治療方式,李維庭指出,「人格違常」的治療時間較長。在精神醫學上,會採藥物治療加上各式的心理治療爲主,兩者比例視情況而定。若你自己或身邊的人正苦於此疾病,建議及早尋求臨牀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幫助,提供有效的建議協助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