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女子的微笑 先成流行藝術 進而拯救無數性命
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眺望巴黎鐵塔。(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如果你曾在急救課上練習心肺復甦術(CPR),很可能曾俯身對着一張閉眼微笑的臉呼氣——她就是「復甦安妮」(CPR Annie)。傳說,她的原型是一位 19 世紀在巴黎塞納河溺亡、身份成謎的少女,這張面孔從太平間櫥窗走進藝術沙龍,再從雕塑變成全球急救課堂的標配,半世紀以來已經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半島電視臺(Al Jazeera)報導,20世紀50年代挪威玩具製造商艾斯蒙‧萊達爾(Asmund Laerdal)接到一個特殊任務,製作一款能逼真模擬昏迷患者的訓練假人。
當時,奧地利醫師薩法(Peter Safar)剛研發出CPR的核心步驟,想推廣給大衆學習,但因實際操作會壓斷肋骨,無法用真人示範,必須找人設計耐用且安全的模型。
萊達爾早年曾用拍打與擠壓胸腔救回溺水的兒子,他對這項任務格外投入。他認爲模型必須看起來不具威脅感,而且假設男性可能不願對男性假人做人工呼吸,因此決定讓它擁有女性面孔。
靈感來自岳父母家牆上一幅少女油畫,畫中可見她髮絲整齊盤於後頸,雙眼緊閉,嘴角微微帶着哀愁的笑,這個面容源自一個在歐洲流傳數十年的石膏面具。
據傳,19世紀末巴黎有一名年輕女子溺斃塞納河,身份不明,而當時無名屍會被擺放在巴黎聖母院附近的太平間櫥窗,供路人辨認。
一位病理解剖師被她的美貌打動,請雕塑家爲她製作面具。雖然巴黎警方的檔案早已無存、真僞無從查證,但「塞納河無名女子」(L’Inconnue de la Seine)的面容很快成爲巴黎沙龍和上流社會的裝飾品,更啓發無數文人藝術家。
法國作家卡繆稱她是「溺水的蒙娜麗莎」(drowned Mona Lisa),詩人里爾克形容她的笑容「彷彿知曉一切般」。
1960年,首款CPR假人問世,萊達爾爲它取名「復甦安妮」(Resusci Anne),Anne是挪威與法國常見女性名,她有可壓縮的胸腔與張開的嘴,方便進行心肺復甦訓練,很快被世界各地的消防隊、學校、醫院、童軍團、航空公司採用。在英語世界,她成了「CPR Annie」,訓練時的標準口令「安妮,你還好嗎?」(Annie, are you OK?),更在1980年代被麥可傑克森寫進歌曲《Smooth Criminal》,讓她徹底走入流行文化。
萊達爾於1981年過世,但他創立的萊達爾醫療公司(Laerdal Medical)仍在全球推動急救教育,「安妮」也歷經多次升級,加入閃燈、肺部回饋、壓胸節奏感應等功能。如今,產品線已擴展至不同種族、年齡、體型的假人,據估計全球已有超過5億人透過「安妮」學會CPR。
萊達爾醫療公司發言人奧夫特達(Pal Oftedal)說,不論傳說是真是假,這張面孔都讓全世界更多人投入學習急救,「我相信,不論她生前是誰,她一定會爲自己對世界的貢獻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