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焦慮孩子的下個星期, 還是在規劃他的20年後?

當未來到來的時候,我們關於這個世界的知識,以及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所以,我們要知道,有哪些技能不會被淘汰?我們的孩子,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藍橡樹本期專欄作者:穆宏;公衆號“童書出版媽媽三川玲”(ID: tongshuchubanmama )。

作者簡介:穆宏,2004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系碩士, 2004年-2007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進修班學習, 目前在一家國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

父母爲子女計,都儘量要計得長遠。而且,無論什麼境況的家庭,都是如此。我觀察到很多根本沒有生存焦慮的父母,也在爲孩子的未來謀劃和焦慮。

但是,未來什麼樣?沒人能預計。

打開任何一個網站的科技頻道,各種新的科技信息就會撲面而來。

在傳統的能源領域,特斯拉推出了POWER WALL能源集成技術,號稱能改變能源轉換的方式,從而改變世界運轉的方式;VR技術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也許會改變我們對真實與虛幻的理解。

也就是說,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傳播知識的方式都會徹底改變。勞動、工作、知識這些詞彙的含義,也將隨之發生徹底的改變。這些都改變了,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一、知識變了,技能變了,

孩子需要什麼能力?

當未來到來的時候,我們關於這個世界的知識,以及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醫學,法律,商業,建築,農業,社會工作……在任何你能想到的領域,它的基本知識都會跟我們當初學的時候很不一樣。不僅僅是事實和內容不同,這些領域裡用到的深層技能也會以驚人的速度變化。

所以,我們要知道,有哪些技能不會被淘汰?我們的孩子,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對孩子的培養,我有一種隱約而模糊的感覺,感覺掌握具體的技能和學習某一項專業,這些都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培養幾項能力:

1、分析能力,使他能清醒的認識事物,做出正確決策;

2、高級的讀寫能力,使他能夠更好的獲取信息,應對知識社會;

3、批判性的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使他能夠保持精神獨立,不易被蠱惑和洗腦;

4、終身學習能力,應對知識的更新,科技的變化,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活中的變化。

可是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培養出這幾樣能力,我也不甚了了。只是從直覺和感性上,覺得應該往這個方向上去努力。

二、學習不是學知識,

而是本能的需要

在一次讀書會上,我們一起閱讀《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作者薩爾曼·可汗在他的書裡提到,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充滿好奇心並能自我引導的終身學習者。

薩爾曼思考了教育的目的和意義,他在書裡說,培養求知慾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而教育最關鍵的任務是教會孩子們如何學習,激勵他們對學習產生渴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思考。

知識和技能的變化,源於人們總是在尋找變化,人們發展新的理論和方法是因爲他們想取代那些令人不滿意的舊的理論。

我們必須能夠想象用新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僵化的學科知識和技能,並不是教育的目的,要想能夠改變和更新你已有的觀念,你必須能跳出來,能讓人跳出來的這個東西就是教育。

經過這些思考,對我來說,基本原則已經清晰了:

比起教給孩子們一些具體的知識,教會他們自學的方法,培養他們自學的能力更加重要,讓孩子把學習變成一種心靈的習慣或者是思維方式。

話雖如此,但是對於我這樣的媽媽,還是覺得需要一個“to do list”心裡才踏實,經過反覆的思索,我爲自己提出瞭如下三個行爲指針:

1、讓孩子空閒、獨處、發呆和玩兒

這一點是受最近微信圈裡兩個帖子的觸動,專門提出來的。一個是重慶的虎媽,用高強度的學習和訓練填滿了孩子一週七天,一天十八個小時;一個是海淀的爸爸,每年花在孩子課外培訓的金額高達幾十萬。

也許有父母,初看這樣的帖子,會涌起一種競爭焦慮。但是,沒有閒暇的人生是可怕的,就算是父母真的不在意孩子的快樂,就算是從功利的角度講,閒暇對孩子來說也是絕對必要的。

因爲知識需要沉澱和發酵,孩子吸收和學習的知識,在他的腦海和心靈裡是需要時間去消化的。

從心理髮育的角度說,孩子也需要獨處和閒暇,去發展他獨立的精神生活和發現他自己的愛好和樂趣。

未來無法預測,家長的能力和財力也無法覆蓋孩子的一生,所以對孩子來說,獨立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一個完全不能掌控自己時間,所有的選擇都被安排滿的孩子,很難想象能發育出健全獨立的人格。

2、找到知識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對資源的尋找和利用,也顯示了一個人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可汗學院是一種資源,各種圖書和網站也是一種資源。未來的社會裡,知識的獲取會更加地容易,那麼,如何獲取對自己發展有益的知識,也就成爲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了。

讓孩子從小就掌握尋找利用資源的方法,還是把家長選擇的結果直接塞給孩子,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3、開放、求知的家庭,學習就會成爲本能

我一直相信,父母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狀態對孩子影響很深。

如果父母能使家裡的精神生活始終保持一種開放和求知的狀態,對孩子的影響必將是良性且深遠的,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會視求知爲一種自然的狀態。

雖然說了許多對未來焦慮和不可知的話,但我對人類的信念並未改變,人類脆弱卻又無比強韌,人的品質和情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永遠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世界如何變化,擁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品德,始終是有價值的。

去年,藍橡樹專門爲萬千學子打造的這本「少年日曆」,選取了12個少年成長路上困惑的話題,以名言金句的方式回答縈繞在少年心中: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渴望成爲怎樣的人?人生意義是什麼?等一系列問題。

今年,「藍橡樹少年日曆2025」如期上線。

少年需要一雙手,去撫平內心的毛躁,牽引他們向前走。藍橡樹「少年日曆」,正是他們成長路上的領航員,是他們旅途中的燈塔。古今中外名人名著凝練的語句,啓發他們自己的人生。

藍橡樹少年日曆2025

找到自己,成爲自己

在迷茫中堅定前行

點擊圖片,可進入下單頁

12個人生話題

給青少年補上關鍵一課

認識生命,悅納自我,是每個孩子人生中必不可缺的一課,也是我們的孩子欠缺的一課。

你是否思考過這些問題:

我爲什麼會不開心?

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什麼人是我的朋友?

我喜歡做什麼?

愛情是什麼?

那麼多信息哪一些是真的?

2025年的第一個主題,就從“認識我自己”開始。

人永遠不可能認識自己,蒙田說“我連我自己都無法自圓其說”。但只有不斷思考“我是誰”,我們才能無限接近真實的自我。

現代人的困擾,很大程度上來自“迷失自我”。父母老師都在告訴你,你要做“好學生”、要成爲“乖孩子”,你是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未來的主人翁。

身邊的同學影響你,讓你成爲遊戲裡的人物,舞臺上的角色,小組裡的隊長。但對於“我是誰”這個終極問題,你真的知道嗎?

通過自我對話,去認識自己,沒人能告訴你答案,答案只能由內生長出來。

只要掌握住自己,便什麼都不會失去。

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青少年很容易走入“證明自己”的誤區。1月19日的內容說的就是:證明自己,反而就是沒有自己。

或許我們會羨慕別人的人生,會對完美的人生心馳神往。但你要知道這並不是生活的真相。在1月18日的內容,讓受困於當下的少年,看到希望。

生活由各種各樣的小困惑構成。在成年人看來無足輕重的問題,或許會讓少年們困擾不已,比如友情,比如情竇初開。

他們可能會面對人生第一次背叛,也會遭遇一次“愛而不得”。走出雨季的陰霾,我們依然需要前人的智慧。

7月18日的內容,告訴孩子追求愛情,先要成爲一個懂得愛的人。

《教養的迷思》一書中說過:

一個人長期的人格發展=50%基因+40%的同伴環境+10%的家庭教養。

換句話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比家庭影響更爲深遠的是同伴的力量。我們要珍惜朋友,但我們也要提防“毒友誼”。

5月2日的內容告訴我們,包容朋友的差異性,是堅固友誼的防線。

每日金句相伴

帶來心靈的力量

主持人魯豫分享過一句特別有感觸的“心靈雞湯”,來自小時候的英語老師,她說“this shall pass too”,不管好事還是壞事,一切都會過去。

她說,後來無論遇到什麼事,英語老師的這句話就會冒出來,支持她度過生活的起落。

在「少年日曆」中,也有非常多鼓舞人心的金句,可能其中的一句話無意間打動孩子,成爲影響他們一生的精神力量。

9月21日的內容來自《奇蹟男孩》,告訴孩子即便到了谷底,也有觸底反彈的一刻——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別人的一句貶損,可能會讓他們感覺“天都要塌了”。他們需要錘鍊自己的品性,穩定自己的內核。當內心有了力量,他們就做好了迎接狂風暴雨的準備。

4月20日的內容來自《無聲告白》,就是這樣一種支持——

浮躁的功績社會讓這代孩子深受其害。在“不優秀不配活”的價值觀之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陷入了成功學的單向軌道。一旦考砸了、被老師說了幾句重話、交友受挫了、父母不理解了,就很容易想不開。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孩子”,孩子的脆弱需要被聽見,孩子的煩惱需要被共情。成年人或許早就忘記了自己青春期的迷茫和無助,希望我們的日曆會成爲青少年的心靈庇護所,告訴他們——

所謂青春並不是一條直路,會有分叉路,也會有小路和近路,還會有下坡路。但無論你走哪一條路,那都是你自己的青春,所以,孩子啊,你就隨心所欲轉換自己的方向就好。

可能你已經忘記,這樣的一句寬慰,會給青少年多大的鼓勵和慰藉。

比起一味給孩子打雞血、灌雞湯,不如給那個成長中的孩子一個結結實實的擁抱。

每晚檯燈下挑燈夜讀,少年日曆就是他們的心靈庇護所。

名著名言,寫作神器

去年的少年日曆,有些父母給我們反饋說,孩子會用日曆中的名人名言當寫作素材。每天一句,積少成多,作文寫不出的時候翻翻日曆尋找靈感。

其實,這也是我們自己在用「教育日曆」時發現的隱藏玩法。

現在初高中生寫作文,主題大概也離不開友誼、自我、思辨、親情等話題。

比如4月的主題是「我和父母的關係」,“我爸爸”、“我媽媽”是每個孩子必寫的作文題目吧。4月7日的內容,就反思了子女對母親的態度——

6月15日父親節的內容,我們引用了樑曉聲在中篇小說《父親》中的描述——

名人名言可以是文章的點綴和昇華,也可以是靈感所在,啓發進一步思考。撰文寫稿妙筆生花,斐然成章,並且言之有物。

更重要的是,這些名言的出處,都是我們精心選擇的,適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書本。如果喜歡這個作者,或者這句話,把書翻出來讀一讀。高質量閱讀,水到渠成。

今年的「少年日曆」的主題,我們還加入了當代青少年特有的困惑。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僞,如何在AI時代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是時代的挑戰,也是當代青年必須迴應的問題。

10月13日的內容,提醒我們需要有信息辨識的綜合技能——

11月19日的內容是,告訴你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人永遠都是目的,不是工具——

也許這些話,孩子大概率還不能完全領悟,但就像春天播撒種子,在陽光雨露和等待中,它們終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養成習慣,記錄成長

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專注力和自控力非常燒腦的行爲,大腦不喜歡。可一旦養成習慣,所有的行爲就變成大腦自動化模塊處理,最小耗能的方式自動運行。好的教育就是幫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絕不是一句雞湯。

2025年藍橡樹少年日曆,就是一本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實用日曆。

在頁面設計上分爲4個板塊——

日曆區:當天日期,一目瞭然,留足空間,方便備註。

每日一句:藍橡樹資深編輯團隊出品,每一句都經過精心挑選

今日計劃: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

今日小結:記錄當天感悟,每天積累就能成就大的改變

一本少年日曆=備忘錄+記事本+草稿本+行事曆+素材庫+人生金句

穩穩立在桌面,伸手可得的地方,隨時記錄、摘抄、閱讀,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就從少年日曆開始。

今年,按照傳統我們依然推出了父母專屬的「教育日曆」。擷取全球教育領域,最新研究、先進理念,幫助父母解決孩子教育中的痛點。12個主題,每日一個知識點,每天帶給父母一個新的觸動。

內頁設計與少年日曆類似,搭配使用,不失爲一種親子交流的手段。父母和孩子一起記錄下當天的待辦事宜,當日的心情感悟,增進彼此的交流和感情,加深互相的理解。

藍橡樹教育日曆2025

藍橡樹少年日曆2025

來吧,迎接2025年

送自己、送孩子一份時間的禮物

讓我們一起來迎接充滿想象,無限可能的未來

點擊圖片,進入下單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