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社恐”?我也是...

這是第628篇週記,選擇“設爲星標”

最近打算組織一次同學們團建,原以爲大家情緒會高漲,結果報名的人寥寥。問了同學們,同學回覆說因爲“社恐“。這當中有期末季的現實因素,也有活動本身的有趣問題,但是“社恐”這個專有名詞確實越來越容易出現在大家視線。

朋友小A說,在單位,他最想做的就是消失在視線中,不讓大家知道他的存在。

同學小B說,雖然加入學生組織,但是卻只想做個透明的工具人。可以搬凳子搬椅子,但不想做“焦點”。

想起最近看到的一個團建的段子,簡單粗暴,但是大家卻都歡欣接受。

社交恐懼症,在心理學上其實是一種“焦慮性障礙”,其特徵包括處在公共場所或與人打交道時出現的顯著而持久的心理害怕狀態等。當下很多年輕人自稱的“社恐”,並非達到疾病的程度,而是一種迴避社交的狀態。讓人不禁思考:爲什麼大家都越來越想做社恐,或者說不喜歡面對面交流了呢?

有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怕尷尬”。有些時候,參加陌生人的聚會或活動,大家可能並不認識彼此,導致剛開始的交流變得非常尷尬。在社交尷尬的時刻,我們往往會感到不自在,害怕自己的言行會引起他人的注意,進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緊張和焦慮。因此,選擇躲避社交場合成爲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讓我們在舒適的個體空間中避免可能的尷尬局面。

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怕麻煩”。現代生活節奏快,工作繁忙,我們可能已經感到筋疲力盡。在這種情況下,參加社交活動可能會被視爲增加了額外的負擔,因此,一些人更願意選擇獨處或遠離社交場合,以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社交活動往往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包括準備、參與和之後的社交互動。對於一些疲於奔命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而選擇遠離社交,減輕這種壓力,成爲了一些人的選擇。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在現在的互聯網時代,我們往往發現自己就能很開心。通過社交媒體和網絡,我們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與他人進行線上交流,分享生活點滴,而無需親自參與實體社交活動。

這種便利性和自由度讓人們更傾向於選擇在虛擬世界中建立關係,而非面對面的社交。在網絡世界中,我們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必受到現實社交中可能存在的限制。

因此,在現在這個“社恐橫行”的情況下,不少人都提倡要進行更多的線下社交。當然我們也要意識到,線下社交併不是爲了讓每個人都成爲社交達人,而是爲了在大學時代創造一種輕鬆、愉快的社交體驗。

其實,對於那些害怕社交的人來說,逐步調整心態,採取一些簡單有趣的措施可能是更輕鬆的方式。例如可以試着加入一些小型、親近的社交活動,比如一場小型的聚餐、迷你遊戲夜或者電影馬拉松。這樣的活動通常更加輕鬆,讓你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慢慢適應社交氛圍,減輕社交的壓力。

當然,我們不鼓勵強迫自己去參與不喜歡的社交活動,而是提倡大家嘗試一些輕鬆愉快的方式,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模式。社交併不是一道必須要跨越的坎,而是一種有趣的體驗,希望大家都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發現更多有趣的人和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