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的小叮噹其實是臺灣人畫的?70年代未授權 本土漫畫家曾代打創作!

青文出版社長黃寄萍展示早期的《機器貓小叮噹》到現在的《哆啦A夢》漫畫出版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4/11/12 黃寶萍攝影)

臺灣人耳熟能詳的「哆啦A夢」,五、六年級生以前稱爲「機器貓小叮噹」,這要拜青文出版社將這部漫畫引進臺灣之賜。很多人不知道,當時「機器貓小叮噹」很多內容,其實是臺灣漫畫家自創的。

青文出版社創辦人黃樹滋,1964年創立「臺灣青年文化協會」,他出版童書、臺灣文史、美術等書籍,希望讓青年獲得文化薰陶,包括林衡道、劉興欽等人都是旗下作家。

【推薦閱讀】 唸書時的精神糧食! 「超商口袋書」成時代眼淚 少年少女的露營回憶!1989年小叮噹科學樂園開幕

1976年,臺灣青年文化協會轉型爲「青文出版社」,由黃樹滋擔任社長。黃樹滋當初代理香港期刊「兒童樂園」,看到日本藤子.F.不二雄的漫畫「叮噹」老少咸宜,因此決定引進臺灣,並改名爲「機器貓小叮噹」,沒想到大受臺灣讀者歡迎,也確立青文出版社在漫畫界的地位。

1988年,黃樹滋過世之後,由他的兒子黃寄萍繼任社長。因爲日本原版漫畫的稿量,趕不上青文出版社每月出版一至兩期的速度,後來乾脆自行創作臺版「機器貓小叮噹」內容。因此,兩百多期的「機器貓小叮噹」,有一百五十期是臺灣漫畫家自創。當時臺灣缺乏著作權的概念,多家出版社看到有利可圖,如法炮製臺版「機器貓小叮噹」在坊間銷售。

1992年,因爲臺灣的著作權法修法,不得再重製未獲授權的翻譯出版品,青文出版社只好銷燬「機器貓小叮噹」的剩餘庫存。2003年,青文出版社終於取得日本小學館的官方授權,隔年正式出版「哆啦A夢」。